杨昱然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解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三个层次
- 2014年
- 一提到康德,人们便对他哲学中晦涩的语言印象深刻。但仔细读康德的哲学,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凭空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就从三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阐述了什么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要实现真正的道德需要哪些因素。康德用严谨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标准体系。以此来启发人们通过道德自律,来拥有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
- 杨昱然
-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自律自由意志
- 思政课教学语言之特点探析被引量:2
- 2014年
- 高中思政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概念也比较多。要把抽象的概念讲解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容易理解,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运用好的语言来提高同学们课堂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本文从精炼的语言,启发的语言和幽默的语言三个方面的结合来阐述如何实现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并结合课堂中的实际来阐述如何解决课堂中的难题。
- 杨昱然杨玉
- 关键词:教学语言思想政治课高中教育
- 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青少年生活德育被引量:1
- 2014年
- 关怀伦理,一种以人类的情感为出发点的伦理,提倡人与人之间"爱的表达与关怀的流露",人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要彼此关怀、依赖、合作,依靠道德直觉、综合多种因素做出正确选择。当今社会,教育者和青少年在接受生活德育理论和融入德育生活时存在许多困境,关怀伦理也许是指导他们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
- 杨玉杨昱然
- 关键词:关怀伦理青少年生活德育
- 主体间性理论在古代西方和当代中国的诠释被引量:1
- 2013年
- 主体间性理论受到西方和东方许多学者的关注,当今社会,与主体间性理论相关的教育研究理论也不断出现。从17世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到18世纪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的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马丁布伯的"我—它"关系理论,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共识"理论,这些西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为21世纪我国新一代学者深入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丰富主体间性的内涵、特征、作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杨玉杨昱然
-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