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
-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ARM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研究
-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房屋的智能性、安全性等方面也慢慢地提出了一些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现有家居安全防范系统的基础上,借鉴成功经验,从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入手,给出了一种囊括多种报警方式,能够...
- 杨晨
- 关键词:智能家居安防系统GPRS模块
- 文献传递
- 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索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采用线栓法构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70 min。造模术后1周,根据SPSS随机数字生成器分布至卒中组和“卒中+应激”组。根据时程,前者分为卒中1周组、卒中2周组及卒中4周组,后者分为“卒中2周+应激1周”组(简称“应激1周组”)和“卒中4周+应激3周”组(简称“应激3周组”),每组15只。应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孤养”法进行诱导刺激。于各时间点评估5组大鼠体质量、旷场测试(OFT)、新奇抑制摄食测试(NSFT)及蔗糖偏爱指数(SPI),采用TTC染色检测残存脑体积比,运用Western blot检测患侧海马Iba-1、IL-1β及IL-18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患侧海马CA1区Iba-1荧光强度。结果:MCAO术后2周时,与卒中2周组比较,应激1周组大鼠体质量下降,OFT直立运动次数和穿格子数减少(P均<0.05);MCAO术后4周时,与卒中4周组比较,应激3周组大鼠体质量下降,SPI下降,OFT直立运动次数和穿格子数减少,以及NSFT潜伏期延长和摄食量减少(P均<0.05)。TTC染色显示,5组患侧胼胝体及纹状体不同程度萎缩,但残存脑体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卒中4周组或应激1周组比较,应激3周组大鼠患侧海马Iba-1、IL-1β及IL-18表达均显著增加(P均<0.05);卒中组3个不同时间点患侧海马Iba-1、IL-1β及IL-18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荧光显示,与卒中4周组或应激1周组比较,应激3周组患侧海马CA1区Iba-1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均<0.05);卒中组3个不同时间点患侧海马CA1区Iba-1荧光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不仅与患侧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还可能呈时�
- 陶希杨晨唐文静伍思源邓景贵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应激海马小胶质细胞
- 炎症反应与卒中后抑郁被引量:25
- 2022年
- 背景: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炎症反应学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一些相关炎症因子不仅介导卒中后抑郁的患病机制,还是卒中后抑郁诊断及预后预判的重要指标。目的:归纳并总结不同类型的炎症因子在卒中后抑郁病理生理学机制及诊断中的作用,提出可能的应用前景。方法:以“卒中后抑郁、抑郁或脑卒中,联合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细胞因子”为中文检索词,以“post-stroke depression,depression,stroke,inflammation reaction,inflammatory factor,cytokine”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重点为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在大量的炎症因子中,共16种被筛选出来可能与卒中后抑郁关联,包括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干扰素γ)、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其他非特异因子(C-反应蛋白、新蝶呤、脂联素、NLRP3炎症小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长分化因子15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②拮抗促炎因子表达或补充外源性抗炎因子有益于卒中后抑郁症状缓解,而抗卒中后抑郁治疗可引起血清炎症因子变化。③各炎症因子通过与自身受体、细胞内信号通路、神经递质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相互作用,参与卒中后抑郁发生发展。④检测血清炎症标志物或基因多态性对卒中后抑郁诊断具有重要预测价值,但是目前相关研究仍不充分,缺少系统性、多层次及高质量的研究。⑤在应用前景方面,构建标准化的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有助于在基础研究方面深入了解炎症因�
- 唐文静伍思源杨晨陶希
- 关键词:抑郁炎症反应促炎因子抗炎因子生物标志物
- 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被引量:2
- 2022年
- 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非常罕见。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20余例公开病例报道。与一般脑梗死相比,与蜂蜇伤相关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的信息还非常有限。病例该文报道了1例25岁男性患者,在黄蜂蜇伤后以癫痫样发作为首发表现。经头部CT及MRI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DSA检查未见右侧颈总动脉及其远端血管显影,血管内介入治疗抽吸出少许红色血栓,复查血管再通。然而,其后发生了“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并脑疝形成”。虽经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系统康复治疗,但预后不理想,日常生活活动仍严重依赖他人照料。这是国内蜂蜇伤继发缺血性脑损伤并出血转化的首例报道。蜂蜇后脑血管损伤是一个持续性进展过程,首诊医师需高度警惕蜂毒的迟发性血管损伤效应,需动态监测D-二聚体、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液指标。早期抗组胺或类固醇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不稳定可能是蜂蜇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介入治疗的出血性风险更高。
- 伍思源杨晨陶希唐文静何娟黄春林谷文萍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癫痫黄蜂蜇伤炎症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出血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