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术前不同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等的影响,评价术中经验性肝素用量是否适用于术前不同抗凝方案的房颤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术前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华法林组(100例)、达比加群(110 mg,2次/d)组(98例)、低分子肝素组(100例)和利伐沙班(20 mg,1次/d)组(48例)。术中4组患者均给予了100 U/kg首剂肝素,每15 min监测ACT,依照ACT值追加适量肝素,维持ACT在250~350 s,直至手术结束。对4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术前服用非抗凝药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达比加群组的基础ACT为(133±36)s,长于利伐沙班组的(113±22)s(P<0.05);华法林组15 min ACT为(259±56)s,长于达比加群组的(243±43)s(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的(224±40)s及利伐沙班组的(226±32)s比较,华法林组及达比加群组的15 min ACT更长(P均<0.05),而且首剂达标的比率更高[华法林、达比加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组分别为53%(53/100)、45%(44/98)、28%(28/100)、23%(11/48),P均<0.05]。华法林组1 h ACT为(254±49)s,长于其他3个组[分别为(233±33)、(226±34)和(231±30)s,P均<0.01];华法林组1 h达标率为66%(35/53),高于达比加群组的41%(18/44)及利伐沙班组的27%(3/11)(P均<0.05);利伐沙班组所用总肝素剂量/kg明显多于华法林组及达比加群组(P均<0.05);4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各组有少量的出血事件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应用达比加群(110 mg,2次/d)、低分子肝素以及利伐沙班(20 mg,1次/d)抗凝的房颤患者,应尝试增加术中首剂肝素剂量及追加剂量,以达到与华法林相近的、指南推荐的术中抗凝强度。
目的利用波阵面像差检测仪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角膜瓣制作与激光扫描切削在时间上有延迟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60眼)近视患者自愿接受LASIK手术。手术方式基本同常规LASIK术,不同点为:用角膜刀先后制作左、右眼带蒂上方角膜瓣,再分别对右、左眼角膜基质层行激光切削。于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进行双眼波阵面像差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术前双眼波阵面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s squares,RMS)检测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在中小瞳孔直径下,右、左眼RMS2和RMS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仅在小瞳孔直径下,右、左眼RMS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MS1、RMS3-6、RMSg及RMSh各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双眼RMS各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时期双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该手术方式步骤衔接紧密,省出有效时间消毒显微角膜板层刀和相关器械,对术后稳定效果无影响,适宜于对大批患者集中进行手术,易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