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遇春

作品数:31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动脉
  • 9篇主动脉
  • 8篇心肌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动脉内
  • 6篇氧合
  • 6篇主动脉内
  • 6篇梗死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心源性
  • 5篇心源性休克
  • 5篇休克
  • 5篇源性
  • 5篇体外膜肺氧合
  • 5篇球囊
  • 5篇球囊反搏
  • 5篇外膜
  • 5篇膜肺
  • 5篇肺氧合

机构

  • 30篇武汉亚洲心脏...

作者

  • 30篇杨遇春
  • 27篇刘成伟
  • 25篇吴明祥
  • 25篇张治平
  • 13篇刘波
  • 11篇许志勇
  • 9篇刘心甜
  • 7篇苏晞
  • 7篇徐承义
  • 5篇王芳
  • 4篇陈国洪
  • 4篇沈菲
  • 2篇沈飞
  • 2篇王琛
  • 2篇鲁锦国
  • 2篇邱茹洁
  • 1篇鄢华
  • 1篇李磊
  • 1篇何丹
  • 1篇韩敏

传媒

  • 4篇内科急危重症...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第三届中国心...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第4届首都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09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9
2011年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总结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颈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分为粥样硬化组及非粥样硬化组;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病例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及左主干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积分处理。结果发现228例冠心病患者中198例均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86.8%;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嗜酒、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无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但仅仅单支病变组总斑块数显著低于左主干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均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颈动脉等级积分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低,而Crouse积分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的总斑块数、扁平斑数及软斑数均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的硬斑数无明显差别。3组均未发现溃疡斑。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相关性。
吴明祥陈运枝方丽娅杨遇春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2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I)后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280例[平均年龄(64.2±10.4)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前壁、前侧壁心肌梗死249例(88.9%),室壁瘤形成位于心尖部269例(96.1%),二尖瓣反流124例(44.3%),207例(73.9%)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EF)≤40%。心肌梗死后有不同程度心绞痛、心力衰竭178例(63.6%),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4例(8.6%),左室附壁血栓54例(19.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47例(48.2%,147/280),其中累及前降支117例(79.6%,117/147)。住院期间死亡11例(3。9%),死亡原囚主要为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前壁心肌梗死是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预后不良,罪犯血管为前降支。
张治平陈轶何丹杨遇春韩宏伟陈国洪苏晞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壁瘤左室附壁血栓
替罗非班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诊断为NSTE-ACS的患者2000例,按是否使用替罗非班为标准分为替罗非班组(713例)和对照组(1287例),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特征、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1周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的发生率、PCI术后罪犯血管TIMI3级血流发生率、住院时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严重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顽固性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肌梗死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NSTE-ACS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TIMI血流,且不增加血小板减少及大出血的发生.
沈菲苏唏刘成伟吴明祥张治平杨遇春刘颖
关键词:替罗非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脑缺血发作的原因分析与处置对策-附病例3例被引量:2
2011年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破口位置以及夹层撕裂范围,可分为3型(Debakey分型),其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近期随访结果良好,部分病例随访已超过10年。近年来该手术方式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推广。随着手术量的增加,各种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其中术后数天之内出现晕厥、头昏、头痛、意识丧失等脑缺血发作相关症状的出现多提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晕厥最为常见,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晕厥是由非外伤性和暂时性脑缺氧所致,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意识丧失,一般持续几秒钟或数分钟后自行恢复。其实质是脑血流量暂时性减少、失代偿所致。脑源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颅脑的血液由一对颈内动脉和一对椎动脉提供。由其分支两侧的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构成大脑动脉环(Willis环),Willis环是大脑血液重新分配的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其通过分支的调节,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据统计国人约有48%的Willis环发育不完全或异常,较常见的有:前交通动脉或是后交通动脉细小甚至是缺如,两侧的大脑前动脉起源于一侧的颈内动脉等。这些异常情况导致在某部分脑的供血减少或是中断时,Willis环不能很好的提供代偿,而出现脑缺血发作,发生晕厥。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释放覆膜支架封闭主动脉夹层动脉的近心端破口时,覆膜支架的近心端锚定在主动脉弓降部的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附近;部分特殊病例覆膜支架会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其发出左侧椎动脉)、左颈总动脉,进而影响到颅脑的供血。若此时合并有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或是Willis环的异常,特别是事先未能预知的异常,则术后可能出现不能苏醒�
杨遇春陈国洪刘成伟
关键词: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脑缺血发作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覆膜支架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在心脏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救治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药物治疗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效而行ECMO辅助的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ECMO辅助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4例(57.1%),暴发性心肌炎1例(14.3%),心脏骤停2例(28.6%)。结果:7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4.7±3.2)d(范围:1~9d),6例(85.7%)顺利撤除ECMO,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2例(28.6%),肢体缺血1例(14.3%),急性肾衰竭1例(14.3%),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8.6%)。1例在ECMO辅助情况下放弃治疗死亡,2例在成功撤除ECMO后死亡。其中,1例死于严重出血,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57.1%)好转存活出院。结论:ECMO能暂时性为心肺功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利于稳定心脏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心功能的恢复创造机会,减少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改善心脏危重患者预后。
张治平吴明祥杨遇春刘波徐承义王芳沈飞王琛刘成伟苏晞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心源性休克循环衰竭
体外肺膜氧合支持下的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近年来,无保护左主干(L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越发多见。然而,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的PCI对心血管介入医师仍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高危患者。体外肺膜氧合(ECMO)能为心肺提供支持,在ECMO循环支持下,高危PCI更安全。我们报道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ECMO支持下成功进行了PCI治疗。
张治平苏晞刘成伟吴明祥杨遇春刘波宋丹彭剑
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抢救急性暴发性心肌炎1例被引量:8
2012年
患者女,34岁,体重65kg。因诊断“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cutefulminantmyocarditis,AFM)”于2012年3月11日入院,监护提示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予吸氧、大剂量升压药物(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C、
杨遇春吴明祥张治平许志勇刘波刘成伟刘燕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
长时间心肺复苏后脊髓损伤1例被引量:1
2011年
1病例介绍 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间断胸闷4年,加重1周,晕厥2次入院。患者2007年开始间断出现胸闷、喘气不适,持续数分钟可缓解,与活动无关系。
吴明祥刘成伟许志勇张治平杨遇春
关键词:脊髓损伤长时间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机械辅助循环治疗成人心源性休克的经验.方法 2012年我院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两位成人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女性1例,为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男性1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患者均因循...
杨遇春吴明祥张治平许志勇刘波刘心甜沈菲刘成伟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从2012年3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2例冠心病患者,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改良Gensini积分值进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观察不同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程度。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同样增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中TC、TG、LDL及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也随着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冠状动脉病变轻重为因变量,TC、TG、LDL及CRP指标为自变量分析显示,TC、TG、LDL及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均为冠状动脉病变轻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已知TC、TG、LDL危险因素的前提下,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也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0R=2.92,95%CI为1.10~5.32)。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参考因素。
王芳刘成伟张治平吴明祥杨遇春刘波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