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寿
- 作品数:56 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电离层对流和极光区电集流的地磁链监测
- 本文采用31个高纬地磁台站资料考察1997年5月15日一次中等磁暴期间极光区电集流和电离层对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对纬度链和经度链多站1-min精度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果表明,极光电集流中心的相对强度和纬度位置是随世界时...
- 沈长寿资民筠
- 关键词:地磁仪地磁扰动
- 地形对低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可能影响被引量:1
- 1990年
- 本文用Nimbus7 SAM卫星观测的温度资料,分析了突然增温事例中地面地形不同的四个子午圈剖面内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高山地区、平原和海面上空的行星波加热和低平流层突然增温有很大的差别.地形的影响是明显的.
- 沈长寿田剑华
- 关键词:平流层增温地形行星波
- 反向赤道电集流与磁层扰动被引量:2
- 1995年
- 对印度Trivandrum站第21太阳活动周内地磁H分量分析表明,不仅在磁扰日及其随后的静日内,强磁扰对赤道电集流有显著作用,即使在持续静日期间,较弱的磁扰仍然对赤道电离层有很大影响.磁静日昏侧出现反向(西向)电集流是正常现象,弱磁扰是使此反向电流消失的可能机制.
- 沈长寿资民筠
- 关键词:电离层太阳活动磁扰
- 磁层源赤道电集流效应的地方时变化和地区影响被引量:2
- 1993年
- 本文用亚洲、非洲7个低纬地磁台资料研究磁层大尺度扰动引起的赤道电集流效应,并与模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在分析的1982年21个事件中,D_st持续下降均在5h以上,其间至少有一个小时的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及R<-25nT/h。分析中只用了各事件的-1h,0h和1h之ΔZ。ΔZ=Z-(?)_q,(?)_q是相应月份5个国际磁静日内该小时Z_q之均值。取R指数负值最大时为0h。对分布于不同经度的3个台站的21个事件ΔZ按地方时平均,与模式计算的赤道电集流随地方时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又比较了7个台站3小时序列的变化类型和模式所得之电集流演化形态,结果均有较好吻合。仅非洲一站出现了某种特殊性。这表明除磁层扰动效应外,地理和地质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其具体影响及有关机制尚待进一步考察。
- 资民筠沈长寿
- 关键词:赤道环电流
- 用AE卫星探测资料检验氧原子数密度的模式值
- 用AE、AE和AE系列卫星上OSS和NACE两实验装置探测的82万多个氧原子数密度数据,对照比较了两类大气模式(MSIS和MET)的相应值.首先逐月求出探测值与模式值相对偏离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而对不同季节内,不同高度、不...
- 沈长寿资民筠王英鉴徐寄遥
- 关键词:卫星探测氧原子大气模式
-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的模式计算和分析被引量:1
- 1992年
- 对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和电离层发电机两种效应进行了模式计算,并对所得的一些耦合现象作了综合讨论.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和赤道区的电离层和地磁研究中必须考虑磁层-电离层耦合效应向中低纬区的穿透和屏蔽;潮汐发电机效应对极光区(电导率增高时)的作用也值得重视.这两效应的特征和相对重要性随磁暴的发展阶段而异,在高低纬区也各不相同,但都有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此外,弱磁扰对中低纬电离层形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 沈长寿资民筠
- 关键词:发电机磁层电离层
- 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与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被引量:3
- 1995年
- 本文探讨磁层一电离层耦合过程内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极光电集流和赤道电集流(指数)变化相比较.相关分析和时序叠加分析均表明,高、中、低纬地磁指数变化可归结为磁层一电离层电动耦合的统一物理图象.有R事件的磁暴主相初期和无R事件的磁扰期内,赤道电集流和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各不相同.这再次证明,耦合分析中将磁层源扰动的直接穿透作用与经电离层内动力过程的效应二者加以区分和综合研究是很重要的.
- 资民筠沈长寿
- 关键词:磁层电离层
- 地磁静日期内北半球电离层N_mF_2的结构分布被引量:1
- 2003年
- 用北半球陆地上 4 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 ,考察 1985年 1月 6~ 7日F2 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 ,在亚洲地区的 2 0°N~ 30°N内 ,F2 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 “北驼峰”最高 ,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 ,或稍迟时间 .30°N~ 5 0°N区域内 ,NmF2 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 ,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 10 :0 0LT .更高纬度 (5 0°N~ 6 2°N )台站上 ,中午前后NmF2 出现双峰 ,傍晚有谷值 ,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 ,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 ,在 2 70°E经圈上 ,“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 ,而且随纬度增大时 ,NmF2 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 ,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 ,在驼峰区的 90°E~ 14 0°E内 ,各站NmF2 无明显差别 ;但在中纬地区 30°N~ 5 0°N内 ,中国西部上空NmF2 白天变化幅度较大 ,且较为陡直 ,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
- 沈长寿资民筠王劲松徐寄遥
- 关键词:经度效应
- 极光区电离层特性和磁层-电离层耦合
- 1989年
- 本文用EISCAT雷达的综合资料,分析了磁静条件下极光区电离层的季节、昼夜变化,与磁扰时的特殊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磁层-电离层耦合对电离层形态的影响.
- 沈长寿罗毅K.Schlegel
- 关键词:极光区电离层磁层-电离层
- 用AE-D卫星近地点上观测的n(He)估算湍流层顶高度被引量:2
- 2004年
- 本文分析了AE D极轨卫星近地点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大气膨胀和密度分布情况 .在高度相同情况下 ,中低纬区热层底部的大气密度比高纬区大 ,卫星受阻也就更大 ,从而卫星近地点的高度在中低纬区比高纬区要低、白天比夜间低 .采用近地点上的n(He)观测资料 ,根据大气数密度在低层内均匀混合和高层内扩散分离的不同垂直分布特征 ,粗略地估算出湍流层顶的高度Zt 及其变化 .高纬区内Zt 高低与纬度几乎无关 ,但对磁暴的响应十分明显 .中低纬区内 ,Zt 随纬度减小而增大 ;白天地区Zt 大于夜间 ,而与磁暴的关系不大 .
- 沈长寿资民筠王劲松王英鉴徐寄遥
- 关键词:近地点大气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