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晓鸣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肾移植
  • 5篇排斥
  • 5篇慢性排斥
  • 4篇细胞
  • 3篇移植肾
  • 2篇亚群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表达
  • 2篇肾移植术
  • 2篇肾移植术后
  • 2篇尸体
  • 2篇尸体肾
  • 2篇尸体肾移植
  • 2篇术后
  • 2篇排斥反应
  • 2篇细胞亚群
  • 2篇IL-2R
  • 2篇存活

机构

  • 9篇西安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医学院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潘晓鸣
  • 9篇田普训
  • 9篇薛武军
  • 8篇陈勇
  • 8篇邢俊平
  • 5篇燕航
  • 4篇丁小明
  • 2篇王文楷
  • 1篇孙立江
  • 1篇孙立江

传媒

  • 4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现代泌尿外科...
  • 2篇肾脏病与透析...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排斥移植肾浸润细胞亚群及TNFα和IL-2R原位表达
1999年
目的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学机制。方法对18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病人移植肾进行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肾内浸润炎性细胞亚群及TNFα和IL2R原位表达。结果慢性排斥移植肾间质中呈明显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样浸润伴纤维化和小管萎缩,浸润细胞组成分别为CD+3细胞(468±19.0)%,CD+4细胞(241±173)%,CD+8细胞(273±69)%,CD+14细胞(334±196)%,CD+19细胞仅(32±19)%,以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移植肾中TNFα和IL2R表达较正常肾脏明显增强,且主要分布于移植肾间质浸润炎性细胞。结论慢性排斥移植肾内浸润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可能通过产生和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免疫损伤,认为细胞免疫可能在慢性排斥发病中起作用。
邢俊平潘晓鸣陈勇田普训薛武军
关键词:移植免疫学TNFΑIL-2R
慢性排斥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亚群初步观察
1998年
为探讨参与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学机制,本文对18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病人移植肾进行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肾组织内浸润炎性细胞亚群,了解其意义。结果表明:慢性排斥移植肾间质中呈明显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样浸润伴纤维化和小管萎缩,定量分析证明这些浸润细胞中其组成分别为CD_3^+细胞46.8±19%,CD_4^+细胞24.1±17.3%,CD_8^+细胞27.3±6.9%,CD_(14)^+细胞33.4±19.6%,C_(19)^+细胞仅占3.2±1.9%,提示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资料提示慢性排斥移植肾内存在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免疫可能参与了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邢俊平潘晓鸣陈勇田普训薛武军
关键词:慢性排斥
全文增补中
老年患者施行肾移植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的特点、影响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对64 例年龄在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肾移植的资料进行总结。64 例中年龄最大者73岁, 平均63 .6岁。术后环孢素A(CsA)的起始量较一般患者低0 .5~1 .0 mg·kg- 1·d- 1 , 术后1 年内的维持量较同期一般患者低0.2~0 .3 mg·kg- 1·d- 1 。结果 人、肾1 年存活率均为86.5% ,3 年存活率为71.4% , 最长存活者达10 年; 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 .7 % 和5 .8% ;45 例发生并发症(70.3 % ), 其中以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最高(50 .0 %) , 其次为CsA 的肝、肾毒性。结论 并发症是影响老年患者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 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是改善移植效果的重要保证; 只要注意老年患者肾移植的特点, 采取相应措施, 老年患者行肾移植的效果满意。
薛武军陈勇田普训邢俊平潘晓鸣丁小明燕航
关键词:老年人肾移植移植物存活
慢性排斥移植肾TNF_α和IL-2R原位表达
1998年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8例慢性排斥移植肾活检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Ⅱ受体(IL-2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NFα和IL-2R在移植肾中表达较正常肾脏明显增强,且主要分布于移植肾间质浸润炎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提示慢性排斥移植肾中浸润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其可能通过产生和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免疫损伤,因而认为细胞免疫可能在慢性排斥发病中起作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则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介质。
邢俊平潘晓鸣陈勇田普训薛武军
关键词:慢性排斥
全文增补中
尸体肾移植590例总结被引量:10
1996年
尸体肾移植590例总结薛武军陈勇邢俊平田普训王文楷潘晓鸣丁小明燕航关键词肾移植存活率并发症中图法分类号R699.2我院自1979年1月至1996年6月共行尸体肾移植590例,临床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590例中男性397例,女性193例,...
薛武军陈勇邢俊平田普训王文楷潘晓鸣丁小明燕航
关键词:肾移植存活率并发症病例分析
慢性排斥患者移植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1999年
潘晓鸣薛武军张战宏田普训
关键词:肾移植排斥反应细胞免疫
肾移植术后Tru-cut针活检、多谱勒超声检查和同位素肾血流动态观察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评估Tru cut针活检、多谱勒超声检查 (CDFI)、同位素肾血流动态观察(SPECT)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30例肾移植患者 ,将单纯Tru cut针活检、CD FI以及SPECT检测所得结论作对比。结果 三种方式诊断准确率依次分别是 82 %、73 %、79%。结论 Tru cut针活检、CDFI和SPECT检查 ,均可作为肾移植术后的常规检测手段 ,三种方法联合使用 。
潘晓鸣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燕航侯军冯新顺
关键词:肾移植活组织检查多谱勒超声检查
尸体肾移植590例总结
1996年
590例尸体肾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2.7%,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7.1%;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86.9%,3年存活率69.2%,最长存活已达15年、感染是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组织配型工作、提高移植手术的质量、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加强患者的长期随访是改善移植效果、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薛武军陈勇邢俊平田普训王文楷潘晓鸣范小虎燕航
关键词:异体
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
1998年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对肾移植术后28例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在32例新移植患者中应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预防用药的32例术后均未发生真菌感染;28例感染者中,23例治愈,5例死亡。认为对于术后真菌感染,重点在于针对诱发因素进行预防,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氟康唑能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移植后常规应用氟康唑可有效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薛武军陈勇邢俊平田普训田普训燕航丁小明潘晓鸣
关键词:肾移植真菌病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被引量:3
1998年
为了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组织及5例正常肾组织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染色及HE染色。结果表明ICAM-1、VCAM-1在正常肾脏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脏上的表达分布不同;结果提示,它们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潘晓鸣陈勇邢俊平
关键词:排斥反应细胞粘附分子血管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