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卓斐

作品数:17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审美
  • 6篇审美反思
  • 5篇审美化
  • 5篇网络
  • 5篇美化
  • 4篇美学
  • 4篇超文本
  • 3篇艺术
  • 3篇艺术哲学
  • 3篇认识论
  • 3篇日常生活审美...
  • 3篇悖论
  • 3篇感性学
  • 2篇数字化
  • 2篇网络交流
  • 2篇文学
  • 2篇文艺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洞悉

机构

  • 16篇山东大学
  • 1篇波恩大学

作者

  • 16篇王卓斐
  • 1篇仪平策

传媒

  • 3篇理论学刊
  • 2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学术论坛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网络文艺学研究热点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2
2007年
网络文艺学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文艺学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形态、新走向。它从更全面的高度去把握网络文艺与文艺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既反映了网络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文艺学学科应有的创新性品格。通过对近些年我国网络文艺学研究热点的粗略回顾,可以发现,对于网络文艺这一信息时代的新事物、新现象,学界经历了一个从质疑、认同到批判性思考的转变过程,从中折射出我国网络文艺学日趋理性化、成熟化的前进步伐。回顾我国网络文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得失,指出优劣,对其当前及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王卓斐
关键词:网络文艺学当代文学审美
网络自我认证悖论的审美反思被引量:1
2007年
网络通过虚拟性建构和时空结构改变等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即时、直观地达成自我认证的环境。由于屏蔽了特权者的强制干预,自我的多重性得以不断地去蔽、澄明。但同时,语符性构造和多窗口操作也令自我认证的范围、程度、效果更多地受到网络框架力量的控制与支配,从而使自律的审美主体面临成为裂变的符号形式的危机。面对网络日益暴露出的"为人"和"非人"的双重向度,提出网络自我认证的审美化建构这一设想,其核心要义在于,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努力使科技之真与生存之美达成和谐统一,并将之嵌藏于人与网络的连结和互动中,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异化因素,最终实现"我—你"相遇的理想境界。
王卓斐
关键词:虚拟自我人文
网络交往的审美反思
网络的普及已经大大超越了纯粹技术的范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和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网络文化”的研究自然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课题,同时也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本文认为,与此前的媒介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的...
王卓斐
关键词:网络交往超文本网络文化
文献传递
网络交流的审美反思
作为以超链接为技术平台,以超文本实践为基础的网际对话活动,网络交流解构了权威的宰制和独白式的叙事法则,衍生出一种全新的主体际交流模式.然而,站在审美的角度予以反思,便会发现,作为网络技术构建的产物,网络交流正滋生着泛审美...
王卓斐
关键词:网络交流审美化
文献传递
论“理性”概念的五大基本范式——文艺美学关键词研究之一被引量:7
2003年
“理性”是美学、文艺学学科中使用最繁而歧义最大的一个关键词 ,需要加以甄别辨析。理性概念大致有五大基本范式 :一是本体理性 ,指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古典理性形态。二是认知理性 ,即人类强调“自己思考”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近代理性形态。三是工具理性 ,又称科技理性 ,指将工具 (或科技 )视为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主要标志的近现代理性形态。四是生命理性 ,也称人文理性 ,指以个体感性的生命存在为基点来探寻人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的现代理性形态。五是实践理性 ,主要指的是一种直接贯彻在日常现实的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的中国理性范式。
仪平策王卓斐
关键词:基本范式文艺美学关键词
美学回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美学理论研究
本文拟从德国美学的理论语境出发,系统地论述韦尔施以感性学为主旨的美学主张。通过对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建构过程、主体框架及现实应用的考察与分析,阐述韦尔施为扭转德国艺术哲学格局中出现的压制感性的独断论症候、推动美学重归感性学...
王卓斐
关键词:美学感性学艺术哲学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献传递
美学回家
本文拟从德国美学的理论语境出发,系统地论述韦尔施以感性学为主旨的美学主张。通过对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建构过程、主体框架及现实应用的考察与分析,阐述韦尔施为扭转德国艺术哲学格局中出现的压制感性的独断论症候、推动美学重归感性学...
王卓斐
关键词:美学感性学艺术哲学日常生活审美化
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人与虚拟世界的主体际关系刍议被引量:5
2007年
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悉心探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虚拟世界的兴起,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某种新型科技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在人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中,通过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两个关键环节,一方面,人不断地将意识赋予虚拟世界,通过这些人造物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虚拟世界接受了人的意识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显示给人,使之获得多种感知信息,随之萌发出更强烈的参与感。人与虚拟世界在承认彼此主体性的前提下,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由此印证了海德格尔“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著名论断。
王卓斐
关键词:数字化
美学回家
本文拟从德国美学的理论语境出发,系统地论述韦尔施以感性学为主旨的美学主张。通过对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建构过程、主体框架及现实应用的考察与分析,阐述韦尔施为扭转德国艺术哲学格局中出现的压制感性的独断论症候、推动美学重归感性学...
王卓斐
关键词:美学感性学艺术哲学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献传递
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一位文学史学家的心声
2009年
沃尔夫冈.顾彬2007年3月28日于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演讲中,回顾了十卷本《(波恩)中国文学史》的编著过程。由于人们难以想象,完成这样一项卷帙浩繁的工程,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伯尔尼大学的讲演也可视作一篇自述文。它讲述了在为该项工程寻找合适的出版社、合格的编者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同时也坦然描绘了在标准与价值取舍问题上一段充满绝望和疑虑的心路历程。
沃尔夫冈.顾彬王卓斐
关键词:中国历史中国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