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
-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内多发囊性巨大血管周围间隙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报道1例脑内多发囊性巨大血管周围间隙(PVS)及其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脑内多发囊性巨大PVS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检索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综合文献结果,总结多发囊性巨大PVS的解剖、病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原则。结果本例为19岁男性士兵,因枕部间断性胀痛2周入院。头颅MR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性囊性病变,无强化。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脑内多发囊性巨大PVS。口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3 d后,头痛缓解。定期随访3.5年,患者没有发生任何疾病相关症状。截至2020年10月13日,PubMed和Medline收录脑内多发囊性巨大PVS英文报道41篇,共含46例多发囊性巨大PVS病例。临床表现取决于PVS周围的神经组织是否受压以及受压程度。头痛占32.6%,脑积水占43.5%。PVS的MRI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管状结构,边缘清晰光滑,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同,无强化。当PVS直径大于15 mm时称为巨大PVS,可能造成周围神经组织受压或脑积水,神经外科手术有助于改善病情。结论巨大PVS的MRI特征是所有序列均为脑脊液样信号的囊性病变,无强化。临床应重视鉴别诊断和随访。如果发生占位效应或脑积水,可行神经外科干预,否则无需特殊处理。
- 王海霞黄勇华张楠夏翠俏李昀王国强
-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多囊
- 基于UPLC-Q-TOF-MS法分析生、炙甘草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性被引量:35
- 2020年
- 目的:比较生、炙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为阐明甘草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甘草生熟异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生、炙甘草中成分进行检测,通过将所得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相对分子量等信息与METLIN、安捷伦MassHunter PCDL Manager离线成分鉴定工作站等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后,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初步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观察样本的整体分布趋势;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法对差异性化合物进行筛选[以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0和|P(corr)|≥0.5为标准],并分析差异性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结果:从生、炙甘草中初步鉴定出了31个共有化合物。PCA分析结果显示,生、炙甘草样本均能够较好地分离。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炙甘草中共筛选出了15个特征差异性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1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2个;甘草蜜炙后甘草黄酮A、甘草素以及光甘草定等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甘草黄酮醇、甘草宁A等5种黄酮类化合物以及2′,4′-三羟基-5-甲氧基-3-芳香豆素、红花岩黄芪香豆雌酚B等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甘草炮制前后部分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性化合物可能是甘草生熟异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 崔园园周永峰马艳芹房吉祥王国强张蓉蓉董旖张萍
- 关键词:生甘草炙甘草主成分分析法
- 烧伤后早期口服液体复苏与静脉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通过烧伤后早期口服液体复苏(EOFR)与静脉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探讨EOFR对烧伤休克时循环和组织灌流的影响,评价其对烧伤休克的复苏效果。方法:选择32只杂种犬复制30%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不复苏对照(NR)组、口服WHO ORS液(WOR)组、口服林格氏液(LOR)组、林格氏液静脉复苏对照(LVR)组,检测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胃黏膜pH值、24小时尿量及病死率等指标。结果:WOR组和LOR组的MAP、胃黏膜pH值、24小时尿量较LVR组显著降低,但明显高于NR组(P<0.05,P<0.01)。NR组24、48小时病死率为62.5%和100.0%,明显高于WOR组、LOR组及LVR组(P<0.01)。结论:EOFR可有效改善30%TBSAⅢ度烧伤的循环指标,恢复重要脏器血液灌流,部分替代静脉液体复苏。
- 任清华赵晓晏胡森郝波陈廷秀黎君友吕艺杨国兴王国强周国勇盛志勇
- 关键词:烧伤平均动脉压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