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兰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文学生态研究
- 2006年
-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文学的复盛,与中原文化第二次向南推移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杨吴、南唐及吴越政权的偏安与稳定,为地域性文学生态的改善提供了历史契机;九华山、西山、庐山、奉化、永嘉等地,相继成为隐逸作家聚集交流的胜地。由道士、僧侣及出世文人共同组成的创作群体,借助隐逸文学表达了独特的生活境遇和价值理想,同时呈现出一种乱世特有的静谧与安闲。不过,其作品时常体现出偏狭和无奈的情态。
- 王小兰
- 关键词:晚唐五代江浙隐逸文学生态
- 从《香奁》到《花间》——晚唐五代词体文学发展演变的艺术轨迹被引量:4
- 2005年
- 相传为韩所作的《香奁集》 ,确属一部声情并茂的“声诗”选集 ;它的传世 ,为后人全面考察词体文学经历“声诗”阶段并逐渐演变为成熟的长短句的复杂过程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本依据。本文通过对《香奁》诗和《云谣》《花间》词的综合考察 ,描述了晚唐五代合乐曲词的演进轨迹以及声诗对提高长短句的艺术品位产生的内在影响。《香奁》和《花间》的比较研究 ,不仅勾勒出唐五代声诗的体裁种类 ,更揭示了以《香奁》诗为代表的声诗作品 ,最终要被更加协律的长短句所代替 ,这也是晚唐五代倚声文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 王小兰
- 关键词:声诗词体文学
- 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
- 2011年
- 晚唐五代宋初诗歌艺术渐变转型的内在轨迹由多元曲线交织而成,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特为其重要一脉。唐懿宗咸通以后,众多隐逸者用澄澹精致的诗作表达出世情怀,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创作业绩,并为此提出了"趣味澄夐"、有"韵外之致"的审美理念。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各地"不与俗接"的隐逸诗家成为清丽诗境的主要创造者。宋初林逋、潘阆等隐君又以澄澹清雅的诗篇,为整体苍白的诗坛增添了许多超逸的韵味。总之,在唐、宋诗歌艺术转型过程中,隐逸诗家唯清丽是尚的艺术探索,有着不可或缺的诗学价值。
- 王小兰
- 出世人格的纯粹化与唐末隐逸诗人的艺术取向被引量:1
- 2005年
- 唐末隐风的盛行是朝政紊乱、阉寺弄权、科举失衡以及战乱不休的苦难现实多重作用的结果;与前代隐君相比,以南国才俊为主体的唐末隐逸诗人群体,出世态度更为坚决。隐逸人格在与仕宦人格的分离中渐臻纯粹,而隐、仕作家群体之间广泛持久的交流唱和又促使两种人格实现了以出世为指向的相通与契合。作为遁世人格的艺术表现,唐末隐君大多追求清丽闲远的纯美诗境;少数诗人则将狭隘萎缩的乱世心态集中体现在寒苦僻涩的苦吟作品中。唐末隐逸诗人一丝不苟的创作,展示着唐诗艺术走向衰落时的执著与凄美。
- 王小兰
- 宋初隐逸作家的人格变易与诗风追求被引量:2
- 2008年
- 宋初隐逸作家的诗歌创作,不仅为当代诗坛增添了许多雅逸脱俗的清超气息,其影响所及,甚至关系到两宋诗学精神的重构与再造。宋初隐风袭自晚唐五代,但随着隐士群体政治文化地位的不断改善,不仅隐君数量有增无减,以单纯出世为指向的乱世情感也逐步消解,而以融通出处、淡化仕隐隔阂为特征的新的隐逸心态正日臻成熟。相对于唐末五代隐士与世暌隔、幽苦孤独的吟唱,宋初隐君的诗歌创作则明显流露出自信、自在、闲适、和愉的情调。隐、仕两类人群通过旷日持久的唱和酬答,有效实现了隐、仕人格的互补与契合;同时,隐逸作家静正和愉的创作心态,也影响和改变着当代诗坛鄙俗浅陋的衰弱景象。宋初隐逸者的作品大多充满生命自由的快感,更加贴近人情人性的内在本质,其艺术风格或清雅、或飘逸、或闲适、或狂放,呈现着多元个性的魅力。前人多将"九僧"、林逋、魏野、潘阆等人的诗歌作品归入"晚唐体",太过简单,且有悖创作实际。
- 王小兰
- 关键词:宋初人格诗风
- 李调元辑《全五代诗》选目正误
- 2003年
- 李调元辑《全五代诗》百卷,首次对五代诗歌进行了断代的整理辑录。但该书收录的诗人中,有些则属于唐人或宋人,明显超出了"五代诗"的断限范畴。通过对该书误收的十八位唐代诗人和四位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进行考察,就其选目失误作出全面的辨正,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
- 王小兰
- 关键词:选目辨正
- “咸通”以后诗风流变的多元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2
- 2007年
- 唐懿宗咸通以后,军阀割据,宦寺猖獗,朋党构祸,文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文人命运急剧恶化。在乱世政治文化的持久震荡下,诗人人格发生了多重蜕变,儒道精神与皇权意识丧失殆尽,追名逐利的仕宦人格与避乱出世的隐逸人格皆背"道"而驰。人格蜕变的多重性决定着诗风流变的多元走向,唐末诗歌或浅切,或鄙俗,或清丽古雅,或苦吟僻涩,清浊俱下而缺乏主流,其轻浅纤微的艺术风貌无疑是唐末诗人凄楚无奈的人格反映。
- 王小兰
- 关键词:唐末文学生态作家人格
- 南唐名相李建勋及其诗作——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 2010年
-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向"宋型诗"渐变转型的独特价值。李建勋之人格追求颇具典型意味,其诗歌创作既属唐诗"余响",又可谓"宋调"先声,不失为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 王小兰
- 先河后海 渐造奇绝——“山谷诗法”孕育成熟的家学渊源
- 2015年
- 北宋时期,以诗赋文章引领风骚者多为名门子弟,"江西初祖"黄庭坚即其一也。黄庭坚之所以能成长为诗坛宗主,并非文星偶降,雅韵天成。一方面,"分宁黄氏"深厚博雅的家学渊源及黄庶耳提面命的亲切教诲,为他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初始条件。另一方面,谢师厚、孙莘老与山谷之间以婚姻为纽带的诗法交流,也为"山谷诗法"的丰富和成熟提供了特殊帮助。虽说黄山谷酷学少陵、效法韩愈的诗艺成就,远远超过了黄庶及孙、谢二公,但黄庶效韩,孙、谢学杜的诗学实践,无论对山谷本人,还是对"江西"后人,都有着不可否认的先导和启迪意义。
- 王小兰
- 关键词:江西诗派家学
- “咸通”诗人群体的心态与创作被引量:4
- 2004年
- 成通时期的诗人诗作,体现着小李、杜以后晚唐诗发展的基本走向。懿宗一代诗人数量颇为可观,作品得以传世者将近五十人。世事的混乱、儒道的衰微,逐步改变着咸通诗人的处世心态,他们不得不面对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咸通诗歌在艺术取向上以平易浅俗为主,间有淡雅清丽之作,这预示着“元、白”与“姚、贾”两种诗风必将主宰唐末诗坛的发展主流。
- 王小兰
- 关键词:诗人心态艺术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