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波

作品数:74 被引量:216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专利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8篇大豆
  • 15篇育种
  • 14篇基因
  • 11篇小麦
  • 10篇引物
  • 10篇分子标记
  • 7篇雄性不育
  • 7篇遗传育种
  • 7篇遗传育种技术
  • 7篇育种技术
  • 7篇粒重
  • 7篇酶活性
  • 7篇百粒重
  • 7篇不育
  • 6篇多酚氧化酶活...
  • 6篇氧化酶活性
  • 6篇育种过程
  • 6篇秸秆
  • 5篇性状
  • 5篇雄性不育系

机构

  • 70篇安徽农业大学
  • 1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安徽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宿州市农业科...

作者

  • 72篇王晓波
  • 20篇邱丽娟
  • 18篇司红起
  • 14篇邱丽娟
  • 12篇张文明
  • 11篇李佳佳
  • 10篇马传喜
  • 9篇李佳佳
  • 5篇胡明建
  • 5篇曹媛媛
  • 5篇姚大年
  • 5篇郑文寅
  • 5篇高雅丽
  • 4篇车威
  • 4篇王伏伟
  • 4篇朱林
  • 4篇何克勤
  • 3篇何传龙
  • 3篇李金才
  • 3篇何贤芳

传媒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大豆科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土壤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滁州学院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现代农业研究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中国作物生理...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13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芽期耐高温评价方法构建及耐高温种质资源筛选
2023年
极端高温事件频增导致大豆生产接连遭受高温热害,严重影响其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种子在发芽阶段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温度升高及伴随而来的干旱等现象会影响大豆种子出苗。建立一套科学的大豆芽期耐高温评价方法,可以为早期耐高温鉴定、耐高温种质选育以及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385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创造高温环境,于芽期进行高温处理3 d(40℃,8 h光照/16 h黑暗)。相较于对照(25℃,8 h光照/16 h黑暗),高温处理后大豆芽期下胚轴长显著下降10.9%(P<0.05);根鲜重、根干重和根冠比等指标分别极显著增加了13.10%、22.20%和16.90%(P<0.01),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会显著影响大豆芽期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的分布。对各性状耐高温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1个指标转换成3个主成分因子,进一步通过隶属函数标准化分析计算获得大豆响应高温胁迫综合评价值(H),并基于H值对参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385份种质资源芽期耐高温特性划分为5个等级,即:Ⅰ级(耐高温型)、Ⅱ级(较耐高温型)、Ⅲ级(中间型)、Ⅳ级(高温较敏感型)和Ⅴ级(高温敏感型),综合试验中具体表现,筛选出4个芽期耐高温型大豆品种(H245、H070、H268和H216)。对各项指标逐步回归分析后,建立大豆芽期耐高温综合评价(H值)预测模型:H=0.191+0.017X_(1)–0.007X_(2)+0.013X_(7)+0.027X_(8)–0.009X_(10)(R^(2)=0.9752),筛选出下胚轴长(X_(1))、主根长(X_(2))、下胚轴干重(X_(7))、根鲜重(X_(8))和简化活力指数(X_(10))5个指标可以作为大豆芽期耐高温评价指标。
李佳佳龙群朱尚尚单雅敬吴美燕鲁云支现管廖威陈浩然赵振邦苗龙高慧慧李英慧王晓波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芽期高温处理种质资源
一种秸秆堆肥方法
一种秸秆堆肥方法,包括堆沤和堆腐两个阶段,在堆沤阶段,建堆沤坑,然后将秸秆放入堆沤坑中,每50cm厚秸秆加薄层土,将秸秆堆至高出地面1.5-2米,形成堆顶四周高,中间凹的秸秆堆,然后从秸秆堆顶浇水,至秸秆堆体下面的坑内水...
何传龙朱宏斌郭志彬武际王晓波李治林
文献传递
一种可提高大豆油脂含量的促生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提高大豆油脂含量的促生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菌剂由DW1菌株发酵而成,其分类命名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021年07月16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
曹媛媛艾文峰黎权德郭婷婷欧康苗蔡柯邱丽娟王晓波柳佳阮鑫薛媛元霍宇蓓邓瑞宁
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9
2015年
通过田间试验,分别采集小麦成熟期、玉米成熟期和小麦播种期耕层土样,研究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焚烧还田和火粪还田)与保护性耕作(减耕和免耕)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以期得到培肥砂姜黑土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还田可以增加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但是对速效氮含量影响不大。在不同的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处理中,秸秆火粪还田和免耕条件下的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秸秆火粪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平均提高4.45 g/kg和0.131 g/kg;免耕条件下的秸秆还田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平均提高3.36 g/kg和0.095 g/kg;减耕条件下的秸秆还田和秸秆粉碎还田对增加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效果不显著;秸秆焚烧不能增加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不会大幅度提高砂姜黑土C/N进而影响土壤氮素养分的供应,同时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微生物量的碳氮比却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关键词: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砂姜黑土有机质氮素微生物生物量
一种大豆GmMLP34基因在调控植物耐高温性上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豆GmMLP34基因在调控植物耐高温性上的应用。大豆GmMLP34基因的碱基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大豆GmMLP34基因应用在大豆和拟南芥中,能够抑制植物根系生...
李佳佳王晓波支现管陈林英田卓胡晓瑜张璨
大豆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分类及根瘤特异表达GmGS1β2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从Phytozome数据库中获得包括大豆在内的12种植物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1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进化分析表明,植物GS可以分成胞质型(GS1)和质体型(GS2)两大类,GS1可进一步分成分5个亚类,包括双子叶植物为主的I、II和III亚类、低等植物类(IV)和单子叶植物类(V)。这5亚类中,第II类是豆科植物特有的一类,大豆的4个GS1(GmGS1β1/2和GmGS1γ1/2)属于该亚类;利用qPCR在大豆盛花期分析GS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GmGS1基因在表达部位和表达丰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类基因之间具有相似的表达规律;4个豆科植物特有的GS1基因在大豆根瘤中都有较高的表达量,其中位于大豆第18染色体上的GmGS1β2基因表达丰度最高;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体外表达GmGS1β2蛋白,诱导出分子量大小与理论预测值一致的目标蛋白,酶活性分析表明GmGS1β2可以与底物发生催化反应,具有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推测该基因在大豆根瘤氮素同化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晓波滕婉何雪童依平
关键词:大豆组织特异表达
大豆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遗传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2
2017年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植物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胁迫频发,危及到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成为制约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大豆耐高温性的遗传机理,建立综合高效大豆耐高温评价体系,促进大豆耐高温特性的遗传改良,现对大豆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相较于适温条件,高温胁迫可使大豆植株发生叶片增厚、气孔导度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微观组织结构受损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丧失等生理异常反应,导致植株光合、蒸腾和呼吸作用及物质含量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紊乱。高温胁迫还造成大豆花粉形态异常,绒毡层细胞结构松散、空泡化和自溶化,花粉活力及其萌发率明显下降,花粉败育率增高,致使大豆结荚率和结实率显著降低,进而影响大豆籽粒的正常发育、蛋白的积累和产量形成等,最终导致减产;高温胁迫对大豆籽粒外观品质性状也能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对其经济价值带来不利影响。高温胁迫从转录、翻译和代谢水平影响大豆正常的生理代谢调控。目前,已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鉴定出多个与大豆高温胁迫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蛋白及代谢产物,但与水稻、拟南芥的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初步建立了以花粉活力和多项生理指标为基础的大豆耐高温鉴定方法,但在生产上尚缺乏系统高效耐高温评价体系,耐高温大豆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国内在大豆耐高温预防措施、耐高温综合评鉴体系建立、优异耐高温大豆种质资源筛选及耐高温关键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仍然存在挑战。为应对极端生态环境给大豆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应通过建立综合高效大豆耐高温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大豆
李佳佳郑双雨孙根楼张文明王晓波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高温胁迫耐热性生理生化特性分子机理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面条、馒头、饺子等面制食品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降低小麦籽粒中的PPO活性可以有效改善面制食品的外观品质。由于目前主要采用生化的方法测定小麦籽粒中的PPO活性,存在成本高、易受环境影响、不能在育种...
王晓波
关键词: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型
栽培大豆二列状互生叶序基因初步定位
2021年
二列状互生叶序表现为所有三出复叶呈平面状排列,为给栽培大豆(Glycine max)二列状互生叶序的形成机理解析提供参考,促进大豆密植条件下株型研究和分子遗传改良,本研究利用大豆品种中品661经EMS诱变获得的二列状互生叶序新种质皖中黄601与中黄13配置杂交组合,调查F5植株株型,利用F5交互互生性状和二列状互生性状分别构建混池,采用BSA-seq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BSA-seq测序结果与参考基因组平均比对效率为94.30%,平均覆盖深度为38.01×。SNP-index和Indel-index方法关联分析,在14和15号染色体定位到4个候选区域,区段内共包含216个基因,GO分析表明其中4个基因响应细胞分裂素,4个基因响应乙烯,1个基因响应赤霉素,8个基因响应生长素。不同类型二列状互生叶序顶端分生组织和叶节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显著低于交互互生叶序,与交互互生大豆不同的是,二列状互生大豆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低于叶节部位,说明细胞分裂素分布的差异可能是二列状互生叶序形成的重要原因。
徐唯佳路锦高慧慧万明月李佳佳苗龙王晓波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株型细胞分裂素
一种鉴定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该分子标记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该鉴定方法以大豆植物组织基因组DNA为模板,所述分子标记为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获得扩增片段,用...
王晓波张浩伟高雅丽张文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