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铁男

作品数:13 被引量:172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坏死
  • 6篇血性
  • 6篇缺血性坏死
  • 6篇骨头
  • 6篇股骨
  • 6篇股骨头
  • 5篇手术
  • 4篇股骨头缺血
  • 4篇股骨头缺血性
  • 4篇股骨头缺血性...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外科
  • 3篇骨折
  • 3篇关节
  • 2篇大转子
  • 2篇血管蒂
  • 2篇头坏死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机构

  • 12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延边大学

作者

  • 13篇王铁男
  • 11篇赵德伟
  • 8篇王本杰
  • 7篇孙强
  • 6篇王卫明
  • 5篇于晓光
  • 4篇芦健民
  • 3篇郭林
  • 2篇于晓兵
  • 1篇田辉
  • 1篇郭哲
  • 1篇崔大平
  • 1篇张合亮
  • 1篇徐达传
  • 1篇苏云
  • 1篇刘吉斌
  • 1篇于小光
  • 1篇崔旭
  • 1篇张耀
  • 1篇杨磊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骨头修复与重建术后血运重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 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前后股骨头内血运变化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54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存股骨头治疗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周进行股动脉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ARCO分期标准Ⅱ期33髋,Ⅲ期21髋。治疗方法分别为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23侧,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13侧,带旋股外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9例,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横支大转子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9例。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24个月再次行患髋DSA复查。结果 54例术前股动脉DSA造影均显示股骨头供血的异常改变。术后6周DSA显示48侧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良好,股骨头内供血明显改善;6例术后DSA显示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不佳或股骨头内无造影剂充盈,其中1例术后8个月复查DSA显示血管蒂充盈满意,股骨头血供良好。本组病例临床成功率为91%,影像学成功率为85%。结论 保证转移骨瓣血管蒂通畅是ONFH保头治疗成功的关键。
赵德伟王本杰王卫明于晓光王铁男孙强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骨重建
保留股骨头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7
2005年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留股骨头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带旋股外侧血管降支骨膜支骨膜瓣及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及联合骨瓣方法治疗并获得临床随访的1005例患者(1226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579例(695髋),女性426例(531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7.4岁;Ficat Ⅱ期485髋,Ⅲ期473髋,Ⅳ期268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56.2分;术后随访1.5~15年,平均随访5.1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57例61髋于术后1~6年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得到重建的病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至平均85.8分,其中临床成功率为89.4%(1041髋),影像学成功率为75.4%(878髋).Ficat Ⅱ期优良率为95.3%,Ⅲ期为87.9%,Ⅳ期为60.8%.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不同程度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单纯或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移,是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保留股骨头的有效治疗方法.
赵德伟王卫明王本杰王铁男芦健民郭林崔旭于晓光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随访研究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留股骨头手术治疗
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引量:14
2006年
王卫明赵德伟王铁男王本杰芦健民于晓光田丰德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外侧入路手术创伤手术安全性手术技术
IGF-1在股骨头再造关节软骨化生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分析大转子骨瓣表面骨膜及腱膜等纤维结缔组织向关节软骨转化的规律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软骨化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液氮冷冻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的动物模型。左侧股骨头造模后即缝合关节囊,右侧股骨头根据分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A组(骨瓣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进行股骨头再造;B组(骨瓣加Ad-IGF-1基因治疗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股骨头再造,关节内注入表达IGF-1的腺病毒载体(Ad-IGF-1);两组动物分别于3,6,12,18,24周每批4只处死,对骨瓣进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所有动物左侧冷冻区组织坏死,纤维状物覆盖,碎片样组织修复。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证实A组右侧骨瓣区自6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右侧骨瓣区自3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较A组修复效果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能够向关节软骨化生,IGF-1对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向关节软骨化生有促进作用,为ONFH的外科治疗及生长因子的应用提供基础。
于晓兵赵德伟王铁男王本杰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软骨化生免疫组化
上肢医源性神经损伤2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王铁男孙强
关键词:误诊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 3 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及分布进行观察 ,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 结果 臀中肌支是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在阔筋膜张肌肌门处向后上的分支 ,一部分分支向臀中肌止点方向走行 ,成网状分布于大转子尖端的上面和外侧面。臀中肌支起点外径为 (1 0± 0 3 )mm ,一般有 2支 ,起点至大转子止点长度为 (4 0± 1 3 )cm ,距离升支起点距离为 (4 9± 0 8)cm ,手术切取的骨瓣范围可达 1 5cm× 2 5cm× 1 5cm。 结论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 ,可以为股骨头提供丰富的血运 ,是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简便、微创及有效的方法。
赵德伟徐达传马岩王卫明郭哲张合亮芦健民王铁男杨磊
关键词:旋股外侧血管臀中肌大转子骨瓣转移缺血性坏死
带血管蒂楔骨瓣联合髂骨植骨术治疗非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带血管蒂楔骨瓣转移联合髂骨植骨术治疗非外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并评价其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带血管蒂楔骨瓣转移治疗非外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2~58岁,平均42.5岁;按照改良的Ficatand Arlet分期标准,II期8例;III期10例;IV期2例。结果随访14~68个月(平均37个月),按Kenwright等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8例;良10例;可1例;差1例。临床症状完全或部分缓解,术后骨坏死区全部被新生骨组织填充,术后优良率为90%。结论带血管蒂楔骨瓣转移髂骨植骨术是治疗非外伤性距骨缺血性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于小光赵德伟孙强王铁男于海波苏云刘吉斌郑加法王本杰崔大平
关键词:距骨
带胸大肌蒂锁骨膜瓣转移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探讨带胸大肌蒂锁骨膜瓣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带胸大肌蒂锁骨膜瓣转移斯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12例。以Constant法评定肩关节功能,术前评分平均42.3分(35~51分)。结果 术后10~16周骨折端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全部患者获骨性愈合。经4个月~3年(平均1.2年)随访,Constant评分平均达94.3分(92~98分)。全部患者无疼痛症状,有1例患者因术前制动时间长而关节活动度受限(外展2分,屈曲6分,内旋6分,外旋4分),无切口感染。结论 应用带胸大肌蒂锁骨膜瓣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效果确切,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术后肩功能恢复满意。
孙强赵德伟王本杰田辉王铁男
关键词:锁骨骨折胸肌外科皮瓣
带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引量:35
2006年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升支、臀中肌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升支、臀中肌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32髋),其中男18例,女14例;FicatⅡ期15侧,Ⅲ期17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对其中的9例进行手术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明确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状况。结果术后两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得到重建的病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平均55分,术后88.6分),本组临床成功率为90.6%,影像学成功率为87.5%。9例重建股骨头手术前后DSA评估提示血管蒂充盈好,骨瓣血运丰富。结论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升支、臀中肌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血供确切,股骨头血运重建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赵德伟王卫明王本杰张耀王铁男郭林孙强芦建民于晓光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显微外科手术
股骨头坏死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比较股骨头缺血坏死显微外科保头治疗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THA)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差别。方法对应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失败后改行THA治疗的57例(61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同期初次即选用THA治疗的58例(65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随访观察,骨瓣组平均年龄47.2岁(36~65岁),非骨瓣组平均年龄60.5岁(48~82岁),THA手术前根据Ficat分期标准,骨瓣组Ⅲ期7侧,Ⅳ期54侧;非骨瓣组Ⅲ期29侧,Ⅳ期36侧。手术方式:骨瓣组:小切口26侧;常规切口手术35侧;非骨瓣组:小切口22侧;常规切口手术33侧。两组病例平均随访6.2年(2~9年)。比较两组病例切口长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半年及随访期末HHS评分及髋关节翻修情况的差异。结果骨瓣组手术切口长度9~17 cm,平均12.8 cm,对照组为9~16 cm,平均12.2 cm(P=0.213);骨瓣组术中出血平均480 ml(400~750 ml),非骨瓣组术中平均出血420 ml(350~600 ml;P=0.09);骨瓣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 min(90~130 min),非骨瓣组为100 min(90~120 min;P=0.168);骨瓣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骨瓣组术后半年的HHS平均为85.8分(80~92分),非骨瓣组为80.5(76~90分),骨瓣组随访期末的HHS平均为96.9分(92~100分),非骨瓣组为92.6分(86~100分)(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无翻修病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保头手术治疗失败的股骨头坏死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难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赵德伟王卫明王本杰王铁男孙强芦健民郭林于晓光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