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长青 作品数:15 被引量:115 H指数:7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动态观察与临床评价 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观念老年人急性膜下血肿的临床转归,评价影响预后的因素和探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295例颅脑损伤中55例60岁以上急性单纯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头部CT动态监测,根据GCS、血肿体积、中线移位及合并症分为三组。结果:GCS、血肿体积、中线移位和合并症显著影响预后,根据这些因素进行保守、钻孔引流或开颅手术治疗。结论:对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动态观察和评价有利于预测和改善预后并指导治疗。 石长青 赵瑞林 丁育基关键词:老年人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预后 GCS 体积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25例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手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的电活动资料,分析单细胞的电活动。结果共记录并甄别出258个神经元,44%的神经元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相关(R=0.78),确认为震颤细胞,且多数位于Vim(n=75);11%的神经元放电对肢体运动有反应,确认为运动相关细胞。结论VL中的细胞电活动有明确的特点,特别是Vim存在着大量的震颤细胞,为手术靶点的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征。 李勇杰 庄平 张宇清 石长青 李建宇 韩济生 张建国关键词:帕金森病 丘脑腹外侧核 神经元放电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及其邻近结构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准确定位。方法 30例PD患者在行STN电极埋植(8例)或毁损术(22例)时,应用微电极和EMG记录技术,采集STN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胞外电活动和肢体的EMG活动。分析其电活动的特点。结果 在31个记录针道中,共记录到388个STN神经元,其中14%呈紧张性放电,28%呈规律性簇状放电,58%呈不规则或簇状放电。放电频率20~50Hz,平均42.2±11.6Hz。确认震颤细胞,节律为3.8~6Hz,与肢体震颤密切相关(r=0.63,P<0.01)。多数(82%)震颤细胞位于STN中上部分。黑质神经元呈均匀的紧张性放电,放电频率72.5±17.9Hz。结论 STN及其邻近结构存在特征性的电活动,微电极记录技术为STN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李勇杰 庄平 石长青 张宇清 李建宇关键词:丘脑底核 震颤 电活动 帕金森病 EMG STN 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老年人帕金森病 2006年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刺激电极植入患者脑组织深部的目标核团即手术靶点,通过脉冲发生器发出特定频率的弱电脉冲,对靶点进行慢性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石长青 凌锋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 帕金森病 老年人 立体定向技术 电极植入 慢性刺激 曲马多口服过量致痫样发作 被引量:10 2006年 石长青 杜薇 齐晓涟关键词:痫样发作 口服过量 发作性意识丧失 全身疼痛 过量服用 癫痫病史 苍白球切开术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脑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分析与抽动秽语综合征(TS)关系最为密切的运动通路和边缘通路的代谢特点及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VP)对其影响。方法在术前1周和术后3个月,对6例TS病人进行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DG-PET)脑代谢成像,分析运动和边缘通路的葡萄糖代谢特点,比较手术前后的代谢变化。结果TS病人运动通路中的皮质结构糖代谢增高,边缘通路中的扣带回、颞叶内侧皮质和尾状核代谢低于正常。术后运动通路中的高代谢区较术前下降,边缘通路中的低代谢区变化不明显;抽动评分改善率与运动通路结构放射性计数比值改善率有相关关系,与边缘通路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TS病人运动通路相关皮质葡萄糖代谢率增高,边缘通路代谢率降低;推测两个通路的功能异常、代谢活性相反可能是T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PVP对运动通路和边缘通路的功能异常具有调节作用。 张晓华 李勇杰 李德鹏 石长青 张宇清关键词:多动秽语综合征 代谢 氟脱氧葡萄糖F18 PET扫描 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和核团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兼有锥体系统损害的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疗效。方法18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12例,单纯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b组6例,采用核团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随访3个月,观察并对比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单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核团毁损手术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使病人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提高。结论联合采用核团毁损手术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兼有锥体系统损害的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病人近期疗效较好。 张宇清 李勇杰 石长青 张晓华关键词:脊神经根切断术 立体定位技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震颤 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brain deep stimulation,DBS)治疗各种震颤的疗效、术中手术靶点确定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对4例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其中1例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靶点选择丘脑底核)和1例窒息后震颤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4例ET患者经过2~4次调试,双侧上肢症状控制满意(改善率在75%~90%),其中1例头部震颤和发音震颤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2%和84%).1例缺氧后震颤患者经多次调试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中1例行双侧DBS治疗的ET患者,手术后2个月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清除后痊愈,且开启DBS后症状控制满意.5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DBS是治疗ET双侧症状的首选方法,相对于丘脑毁损术(尤其是双侧)有较高的安全性. 李建宇 李勇杰 石长青 张宇清关键词:原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 微电极 丘脑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监测研究 被引量:20 1997年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常被误诊断为手术损伤或脑水肿而延误治疗。作者报告了72例颅内肿瘤手术前后连续进行神经病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35例(48.6%)术后出现血管痉挛(轻度18例、中度13例、重度4例),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手术入路、肿瘤病理性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以及颅内压增高程度均与血管痉挛的发生无关,而CT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脊液含血量与血管痉挛发生有关。作者分析血管痉挛的原因和临床特征,强调显微手术减少脑底池含血量对预防血管痉挛的作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是重要的诊断手段。根据神经病学、CT、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颅内压监测,分清血管痉挛和术后脑水肿的并存或因果关系,有助于确定治疗策略和控制血管痉挛。使用尼莫通对防治血管痉挛和脑水肿造成的脑损害起关键作用。 丁育基 华杨 段安安 赵瑞林 陈文劲 石长青 李建宇关键词:颅内肿瘤 脑血管痉挛 单侧苍白球毁损术治疗不同类型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帕金森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应用做电极导向技术对46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其中震颤型20例和僵直迟缓型26例。采用"关状态"UPDRSⅢ评分对术后1月和术后1年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分析结果。结果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近期改善率平均为59%和56%,经一年随访分别下降为54%和17%。结论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稳定地改善震颤型帕金森病,而对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的疗效不稳定,远期疗效较差。 石长青 武剑关键词:帕金森病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