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洁香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6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盐度对MPN法测定沿岸海水粪大肠菌群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粪大肠菌群是在44℃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微生物生理群,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水质污染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文中使用五管发酵MPN法研究了培养液和稀释水盐度在5,10,15,20,25,30,35七个盐度梯度下对沿岸海水粪大肠菌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35的七个盐度梯度间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盐度为10~25时,粪大肠菌群数量较为丰富,而在两端盐度的范围,粪大肠菌群数量较少,表明使用MPN法测定近岸海水的粪大肠菌群数量时,培养液和稀释水的盐度不宜过高和过低。调查站位间粪大肠菌群数的水平差异与陆源排污及其影响有关。
- 张瑜斌章洁香张才学孙省利
- 关键词:粪大肠菌群盐度MPN
- 海水富营养化对海洋细菌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2年
- 综述了海水富营养化对海洋细菌影响的研究进展。随着海水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海洋细菌数量或生物量增加;反硝化细菌、大肠菌群尤其是厌氧性的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典型细菌生理群数量增加;浮游细菌群落结构随富营养化递增趋于简单,物种多样性降低;富营养化也明显导致细菌群落正常功能活性的紊乱。海水富营养化对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张瑜斌章洁香孙省利
- 关键词:海水富营养化细菌群落
- 湛江湾粪大肠菌群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分5个季度调查了湛江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粪大肠菌群(FC)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FC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湾FC数量介于2~16 000/L之间,年均值为907/L;季节变化表现为2010年春季>2010年冬季>2009年春季>2009年夏季>2009年秋季的模式;在水平分布上,FC数量呈现由北部海区向西南海区、东部海区递减的分布格局。相关分析显示FC与13个主要环境因子未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海水水质标准,以FC数作为评价指标表明该海湾受陆源污染的程度较轻。
- 张瑜斌章洁香肖俊华孙省利卢仕严
- 关键词:粪大肠菌群环境因子
- 2009年湛江湾叶绿素a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2年
- 2009-02—2009-11分4个季度调查了湛江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域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35~21.52mg/m3,年平均值4.47mg/m3;全海域叶绿素a呈现夏季(6.50mg/m3)>冬季(4.75mg/m3)>春季(3.58mg/m3)>秋季(3.01mg/m3)的季节变化模式;水平分布上,冬季的叶绿素a呈现由南三岛附近海域(即断面2和3)向外海和沿岸递减,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由外海向沿岸递减,年均值呈现由外海向沿岸递减的分布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湛江湾海域叶绿素a与pH、盐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氨氮、硝氮、硅酸盐、磷酸盐和无机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以表征的叶绿素a为标准的水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湛江湾海域多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与以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为标准的评价结果不一,故湛江湾的水体营养状况评价需要综合多个因子考虑。
- 章洁香张瑜斌孙省利
- 关键词:叶绿素A环境因子
- 流沙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0年
- 于2008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4个航次调查了流沙湾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沙湾的叶绿素a变化范围在0.47~6.35mg/m3,平均值为2.65mg/m3,叶绿素a含量春(5月)、夏(8月)、秋(11月)和冬季(2月)的平均值分别为2.49mg/m3、3.81mg/m3、2.77mg/m3和1.46mg/m3,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季节变化模式;在平面分布上,位于网箱养殖区附近9站叶绿素含量最高(3.38mg/m3),位于湾口靠近外海的2站的含量最低(1.35mg/m3),调查海区叶绿素a站位间的平面差异以及湾内外的平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叶绿素a和亚硝氮、硝氮、盐度显著负相关(P<0.05)。根据叶绿素a量划分营养类型的标准,流沙湾海域的水质属于贫营养类型,流沙湾低含量的叶绿素a与海区的低营养盐、大型海藻和海草床对营养盐的竞争利用、湾内外水体交换畅通、浮游动物和养殖贝类的摄食情况有关。
- 章洁香曾久胜张瑜斌张才学孙省利
- 关键词:叶绿素A环境因子
-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
- 对湛江湾的浮游细菌生物量(BB)、浮游植物生物量(PB)、典型细菌生理群硝酸还原菌(NB)、粪大肠菌群(FC)的调查研究以及5个不同营养水平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整个调查期间,2009年2月...
- 章洁香
-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富营养化
- 文献传递
- 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水质评价被引量:30
- 2009年
- 研究了湛江东海岛2口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虾池水体主要理化因子在养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用营养状态质量法对该养殖场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养殖过程水体中DO、pH、温度和盐度波动较小、变化平缓,而COD、DOC、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含量随养殖过程而上升。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复杂,但叶绿素a与营养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养殖中后期,表征富营养化的NQI值大幅度升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 张瑜斌章洁香詹晓燕李雪英孙省利
- 关键词:高位池水质评价
-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
- 综合运用经典微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结合环境因子的调查,研究了湛江湾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湛江湾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中,细菌类群有所不同,且各个类群细菌所占比例有所差别。变形菌门...
- 章洁香张瑜斌孙省利
-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富营养化
- 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13年
- 自2008年2月至2008年11月在深圳湾布设了10个站位,对该海域进行了每季一次共4个航次的浮游细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C)变化范围为(0.82—36.42)×10 2μg·mL 1,总均值为9.97×10 2μg·mL 1。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C)季节变化不同于其他一些海湾,表现为春季(19.80×10 2μg·mL 1)>冬季(7.00×10 2μg·mL 1)>夏季(3.77×10 2μg·mL 1)>秋季(3.60×10 2μg·mL 1)的模式。在平面分布上,浮游细菌生物量(C)表现为由湾内向湾外、由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格局,越靠近河口或港口,细菌生物量越高,离河口或港口越远,细菌生物量越少。浮游细菌生物量(C)与磷酸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总氮、总有机碳和化学耗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显示陆源有机物输入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格局密切相关。深圳湾水体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0.41—18.2)×106个·mL 1,周年平均值为5.21×106个·mL 1,表明深圳湾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其富营养化程度从湾内向湾外递减。
- 周凯章洁香张瑜斌卢东伟丁玉静孙省利
- 关键词:浮游细菌生物量影响因素
- 雷州半岛近海夏季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 2012年
- 于2010年7月(夏季)调查了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海区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雷州半岛近海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5.66~1114.92mg.m-3;平均值为192.49mg.m-3;夏季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3.36~50.12mgC.m-3,平均值为18.43mgC.m-3;浮游植物生物量水平分布格局在不同区域间没有显著差异,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呈现西部海区>东部海区>南部海区的格局,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在表底层的垂直分布格局没有明显的规律,表、底层生物量或高或低,差异不显著;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多体现近岸站位>中间站位>远岸站位,即从陆向向海向呈递减的分布格局;夏季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与水温、pH和硅酸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TOC和磷酸盐呈极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生物量与pH和DO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TOC呈显极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调控关系。
- 郭凯旋张瑜斌章洁香孙省利
- 关键词:浮游植物浮游细菌影响因素雷州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