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肝炎
  • 9篇病毒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7篇肝炎病毒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血清
  • 3篇肝炎患者
  • 3篇HBV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2篇基因
  • 2篇干扰素
  • 2篇HBV_DN...
  • 2篇HBV感染
  • 2篇标志物
  • 2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丙型肝炎患者
  • 1篇蛋白
  • 1篇丁型

机构

  • 7篇南京市第二医...
  • 5篇东南大学
  • 3篇东南大学医学...

作者

  • 14篇臧桂珍
  • 5篇刘新钰
  • 4篇吴引伟
  • 3篇李君
  • 2篇杨义贵
  • 2篇李金龙
  • 2篇李鹤林
  • 2篇丁艳
  • 1篇孟桂霞
  • 1篇俞谦
  • 1篇耿全林
  • 1篇张汉荣
  • 1篇钟备
  • 1篇沈玲
  • 1篇童金玉
  • 1篇赵巍
  • 1篇周镇先
  • 1篇王念跃
  • 1篇王立蓉
  • 1篇方之勋

传媒

  • 4篇江苏医药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镇江医学院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丙型肝炎患者HGV感染的调查
1998年
刘新钰臧桂珍吴引伟
关键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域T1762 A1764变异的临床及干扰素应答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区域T176 2A176 4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 ,检测 4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 (AsC)、2 7例慢性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序列 ,并定量检测病人血清的HBVDNA水平。结果 CPT176 2A176 4变异在慢性乙肝病人的发生率为 5 1.9% ( 14 2 7) ,更多的是在病情较重 (肝损害中度以上 )的病例中出现 (P <0 .0 5 ) ,且该变异株具有生存优势。干扰素治疗 3个月后 ,感染该优势变异株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A拷贝数下降 36 .6± 2 5 .1倍 ,显著高于非变异株病人 ( 2 .5± 2 .1倍 ) ;HBeAg阴转率 ( 75 % )及HBVDNA(斑点法 )阴转率 ( 77.8%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 16 .7% ,16 .7% ) ;对 4例变异干扰素组病人 3个月后再次测序 ,有 3例其变异株的生存优势被野生株 (WT)替代。结论 HBVCPT176 2A176
张汉荣刘新钰钟备方之勋赵巍臧桂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干扰素免疫应答肝损害
单纯HBV感染和HBV HDV重叠感染者血清标志物的比较
2014年
目的通过比较单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乙丁型肝炎病毒(HBV HDV)重叠感染的患者血清中ALT、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HBVM)等的异同,了解HBV HDV重叠感染特点,初步探讨HDV的致病机理。方法对95例HBV HDV重叠感染的患者生物化学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作统计分析,以100例单纯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在95例重叠感染者中,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最高,占66.32%,肝硬化次之。按HBV DNA载量分类,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ALT异常率与HBV DNA呈正相关(r=0.90,P<0.05)。重叠感染组以HBeAg阴性模式为主(P<0.05),按HBsAg>250IU/mL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HBsAg>250IU/mL且HBeAg>1S/CO统计时,单纯HBV组高于重叠感染组(P<0.05)。HBcAb-IgM阳性率在重叠感染组中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P<0.05)。结论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在慢性HBV中的发生率高。随着HBV病毒DNA数量的增加,肝功能的异常率也增高,HDV感染能抑制HBeAg表达,重叠感染组中HBcAb-IgM阳性率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反复有关。
丁艳臧桂珍李金龙杨义贵隋俊耿全林
关键词:丁型肝炎
乙肝患者血清α-干扰素水平的测定及其与病情转归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吴引伟刘新钰臧桂珍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A-干扰素
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继发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究老年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2018年我院和中大医院收治的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80例,其中40例继发肝硬化病人为观察组;未继发肝硬化病人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TIMP-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水平,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老年病人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MP-2、TIMP-1和Cys-C以及肝纤维化相关因子HA、PCⅢ和LN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行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保护性因素(P<0.05),饮酒和晚睡是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老年病人血清MMP-2、TIMP-1、Cys-C、HA、PCⅢ和LN水平都显著升高;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能有效降低继发肝硬化的风险,而饮酒和晚睡则会加重肝硬化进程,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点干预。
王立蓉俞谦孟桂霞殷国庆王庆强臧桂珍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 (HCV)母婴垂直传播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1 0 47例肝病孕产妇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 HCV)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 (HCV RNA) ,对HCV感染产妇血清进行HCV分型及半定量分析。再对HCV感染产妇的丈夫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出生后 2 4小时内、1、6、1 2个月股静脉血进行抗 HCV、HCV RNA和HCV分型的检测。结果 :1 0 47例肝病孕产妇中有 1 2例 ( 1 .1 5 % )HCV感染 ,其丈夫血清抗 HCV、HCV RNA均为阴性 ,而 1 2名新生儿中有 3例脐血及出生后 2 4小时内外周血均抗 HCV阳性 ,其中 2例HCV RNA同时阳性 ,仅 1例婴儿在出生后 1、6、1 2个月时检测抗 HCV与HCV RNA均阳性 ,且与其母所感染的HCV基因型相同 ,其余 2例婴儿出生后 1个月均阴转。本组HCV母婴传播率为 8.3%。结论 :支持我国存在HCV母婴垂直传播。
臧桂珍刘新钰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基因型
以HBV· DNA作为指标对HBV感染状态的调查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以 H B V· D N A 作为 H B 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方法 应用 P C R技术对10 976 例肝病患者血清中的 H B V· D N A 进行检测,并与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 H B V M)尤其是 H Be Ag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 B V· D N A 阳性率(41.8% )明显高于 H Be Ag 阳性率(22.5% )。从 H B V· D N A 检出率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来看,男性组(45.4% )明显高于女性组(298% ),60 岁以上年龄组和20 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较低(335% 、374% ),其它几个年龄组较高且较接近(417% 、430% 、440% 、424% )( P> 0.05)。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 H B V· D N A 的检测为:肝硬化组 H B V· D N A 阳性率最高(64.5% ),慢性肝炎组次之(57.1% ),急性肝炎组最低(25.6% )。结论 以 P C R技术检测 H B V· D N A 明显较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敏感,它可进一步揭示 H B V 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也更有利于临床对乙肝的诊断和治疗。
吴引伟刘新钰臧桂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链反应HBV.DNA
酶抑制法测定m-AST试剂性能评价及其在肝病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酶抑制法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的性能,并探讨m—AST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抑制法检测m—AST活性[即采用蛋白酶完全抑制AST细胞质同工酶(c—AST)的活性,然后用速率法进行检测],并与免疫抑制法比较。采用酶抑制法检测259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肝炎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95例、肝衰竭20例、重型肝炎11例、肝硬化代偿期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9例、原发性肝癌41例)及2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m—AST活性,并与AST比较。结果酶抑制法批内变异系数(CV)为0.59%~2.23%,批间CV为5.24%~6.23%;回收率为101.6%~108.0%,平均为104.97%;线性方程Y=0.997X一1.51,r=0.9999,m—AST活性在450U/L内线性良好;可完全抑制1500U/L的c—AST活性;与免疫抑制法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998);溶血对m—AST检测结果干扰较大;以95%可信区间(孟±1.96s)初步确定m—AST参考区间男性为3.1~9.5U/L,女性为2.5~8.7U/L。肝病患者m—AST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AST呈正相关。正常对照组m—AST/AST比值为0.30±0.07,肝病患者m—AST/AST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变化不如m—AST活性明显。结论酶抑制法测定m.AST活性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m—AST活性能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分类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李君谢劲松臧桂珍
关键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酶抑制法肝病
低水平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了解低水平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表面抗原 (HBsAg)、e抗原 (HBeAg)在乙肝患者中的分布和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 :应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 (MEIA)对 790 0例门诊和住院病人血清标本进行乙肝病毒 5项标志物的检测 ,根据临界值质控血清的值来确定质量浓度在 5 μg·L-1或 1μg·L-1以下HBsAg阳性数 ,以及浓度在 2nCu·ml-1以下HBeAg阳性数 ,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 )的模式。结果 :共检出HBsAg阳性 6162例 ,其中质量浓度在 5 μg·L-1以下者占13 .5 3 % ,1μg·L-1以下者 8.4% ;HBeAg阳性者 44 0 1例 ,其中浓度在 2nCu·ml-1以下者为 2 1.9%。 5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发现不少特殊模式 ,HBsAg与抗 HBs同时阳性者主要出现在HBsAg质量浓度低于 1μg·L-1的标本中 ;血清HBeAg浓度在 2nCu·ml-1以下者 ,HBeAg和抗 HBe同时阳性的占 5 2 .4%。结论 :提高HBsAg、HBeAg检测的灵敏度有助于乙肝的诊断、治疗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
李君臧桂珍李鹤林杨松梅
关键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
肝病患者AFP、GP73、AFP-L3和AFU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α-L-岩藻糖苷酶(AFU)的水平,比较它们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意义,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中不同水平AFP值与AFP-L3、GP73和AFU三者异常率的相关性。方法将734例肝病患者分为PHC组(A组)271例;慢性肝炎组(B组)254例;肝硬化组(C组)209例,另选208例健康体检者(D组),测定血清中的GP73、AFP-L3、AFP和AFU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GP73、AFP-L3和AFP水平及异常率较D组增高(P<0.05);A组和B组的GP73水平及异常率较C组低(P<0.05);B组和C组AFP-L3和AFP水平及异常率低于A组(P<0.05);在A组中,AFP-L3的异常率与AFP呈正相关(r=0.81),AFU的异常率与AFP呈正相关(r=0.83),但GP73的异常率与AF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GP73更适用于肝硬化鉴别诊断;AFP-L3在诊断PHC中有较高的价值;当AFP值>100ng/ml时,AFP-L3异常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臧桂珍李丹丁艳
关键词: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异质体甲胎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