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荆利娜

作品数:25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成像
  • 8篇磁共振
  • 7篇磁共振成像
  • 6篇缺血
  • 6篇卒中
  • 6篇急性
  • 5篇动脉
  • 5篇血流
  • 5篇血性
  • 5篇颈动脉
  • 5篇斑块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血管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硬化斑块
  • 4篇粥样硬化斑块
  • 4篇弥散
  • 4篇颈动脉粥样硬...
  • 4篇颈动脉粥样硬...

机构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市神经外...
  • 2篇潍坊医学院
  • 2篇潍坊市人民医...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新疆和田地区...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25篇荆利娜
  • 20篇高培毅
  • 14篇林燕
  • 13篇隋滨滨
  • 11篇沈宓
  • 10篇薛静
  • 6篇秦海强
  • 6篇周剑
  • 5篇马丽
  • 5篇王辉
  • 3篇王效春
  • 2篇董光
  • 2篇胡庆茂
  • 2篇于秀荣
  • 2篇全世杰
  • 2篇孟凡莲
  • 2篇陈丽
  • 2篇廖晓凌
  • 2篇陈志军
  • 2篇王伊龙

传媒

  • 9篇中国卒中杂志
  • 3篇国际医学放射...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碎片化微时代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探索被引量:11
2016年
现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实习期间还要完成住院医师第一阶段的培训,学习时间紧迫,如何在碎片化时间培养临床影像诊断思维、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呢?介绍医学影像专业在微时代背景下通过微课程、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及自主学习。
荆利娜高培毅周剑沈宓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碎片化
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流体力学与医学影像相结合使得血流动力学的可视化变为现实。目前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对血管的评价多局限于结构学,而血流动力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血流状态,便于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刷新传统医学课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因此,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荆利娜高培毅隋滨滨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脑血管病医学影像学
MR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最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沈宓高培毅林燕隋滨滨隋滨滨陈硕周剑荆利娜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扩散加权成像
CT灌注成像评估Moyamoya病再灌注术后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Moyamoya病再灌注术后脑血流灌注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Moy—amoya病患者,年龄8~46岁,平均年龄31.4±11.0岁;男性19例,女性13例。应用16层螺旋CT于颞浅一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手术前后分别行CT灌注扫描(CT perfusion,CTP)、重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及达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灌注伪彩图。对术前、术后及复查灌注参数图进行比较;对于17例患者比较术后CTP图像与DSA结果。结果32例Moyamoya病患者术前CTP检查显示,30例存在双侧额颞叶及基底节区不同程度的CBF降低,CBV增加,MTT及TTP延长区域,伴局部无灌注区;术后CTP检查显示30例术前显示低灌注患者中,16例显示低灌注区域缩小或消失,10例未见明显变化,4例局部可发现血流高灌注征象;17例CTP与DSA结果比较显示,5例结果符合度不佳。2例术前检查显示正常患者,1例较术前无变化,1例显示轻度高灌注征象。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CTP检查,其中4例较术后好转,3例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1例可见新发低灌注改变。结论cT灌注成像检查可对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对烟雾病患者术后血流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荆利娜薛静
关键词:脑血流灌注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辐射安全问题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 3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3~9h)进行了"一站式CT"检查。"一站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un-enhanced CT head,NECT)、CT灌注(CT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记录扫描时机器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DLP乘以头部的有效剂量系数得到有效剂量。结果入组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平均CTDIvol为845.96±23.78mGy,平均DLP为2748.92±129.25mGy,总有效剂量范围5.96~7.81mSv,平均为6.32±0.03mSv,其中NECT有效剂量为2.14±0.27mSv,CTP有效剂量为3.51mSv,CTA有效剂量为0.67±0.07mSv。2例患者CT平扫时出现移动伪影,补扫后导致此2例惠者有效剂量较其他患者略高,分别为7.81mSv、6.71mSv。结论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参数设置符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推荐标准,安全、合理,并且能够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荆利娜高培毅林燕薛静马丽王效春隋滨滨王辉沈宓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平台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析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共检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次,Ⅳ~Ⅴ型5例次、Ⅵ型8例次、Ⅶ型l例次、Ⅷ型1例次.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管壁切应力(79.86± 57.83) Pa、静态压(-7586.81±9313.83) Pa、血流速度(2.76± 1.81) 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块周围管壁切应力呈不均匀升高、静态压不均匀下降,斑块邻近血流为层流、呈喷射状,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颈动脉MRI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可以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稳定性.
荆利娜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秦海强王辉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应用宝石能谱CT,所得原始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斑块CT密度,评估斑块钙化程度和表面形态。结果37例患者共有67支血管于颈动脉分叉部发现斑块,斑块平均密度CT值约为53.4±19.4HU,最大密度平均值约为69.7±20.2HU,最小密度平均值约为41.4±22.5HU。斑块无钙化者9支,I级钙化26支,Ⅱ级钙化23支,Ⅲ级钙化9支。斑块表面形态呈光滑型37支,表面不规则型20支,表面溃疡型10支。责任侧与非责任侧血管组比较,血管狭窄率(P=0.039)、斑块平均密度值(P=0.040)及斑块最小密度值(P=0.03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斑块钙化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斑块表面形态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5)。结论CT血管成像在检测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责任侧血管与非责任侧血管之间的狭窄率、斑块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荆利娜薛静顾卫彬
关键词:CT血管成像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脱髓鞘区与正常脑白质的磁共振弹性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分析缺血性脱髓鞘区与正常脑白质的剪切模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间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行常规序列扫描,诊断为Fazekas scale Ⅱ级或以上的缺血性脱髓鞘患者14例,正常对照组选取2009年间正常志愿者1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MRE,将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分别测得患者半卵圆中心脱髓鞘区、正常志愿者半卵圆中心的剪切模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取双侧半卵圆中心脱髓鞘区的剪切模量,右侧为(8.7±3.0)kPa,左侧为(10.9±2.5)kPa。所有正常志愿者均成功获取双侧半卵圆中心的剪切模量,右侧为(16.6±4.5)kPa,左侧为(1 6.4±3.7)kPa。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脱髓鞘区的剪切模量低于正常脑白质的剪切模量。
沈宓高培毅林燕薛静马丽荆利娜王辉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磁共振成像
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的MRl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可能导致纤维帽破裂的流体力学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MRI。观察斑块形态结构,并据此将斑块分为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利用颈动脉MR增强血管成像原始图像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管壁切应力(WSS)、静态压、血管狭窄率等数据,两组之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t检验。结果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中,纤维帽完整组8例、斑块纤维帽破裂11例。纤维帽完整组最大管壁切应力、平均管壁切应力、最小静态压及平均静态压对应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42.92(27.13-68.19)、32.04(21.21。55.68)、-1717.36(-3433.61~-721.10)、-1341.64(-2868.00~-612.86)Pa,纤维帽破裂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67.18(60.46—139.51)、55.76(40.41~124.57)、-3884.02(-18767.39--2886.33)、-3065.92(-16064.18~-1915.09)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8.00、18.00、17.00、18.00,P值均〈0.05)。斑块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颈内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7.13±13.50)%、(62.91±11.9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P=0.02)。结论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问的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斑块破裂造成影响。
荆利娜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秦海强王辉沈宓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
4D血流MR成像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旨在应用4D血流MR成像研究正常志愿者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病人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比较正常和狭窄颅内动脉的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纳入正常志愿者5名和MCA狭窄病人3例。应用3 T MR设备进行检查,采用3D时间飞跃法(TOF)MRA及高分辨3D-T1WI-SPACE序列显示及分析Willis环结构特点。应用4D血流MR成像获取血流数据,分析双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MCA及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计算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瞬时血流率,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分析颅内Willis环的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志愿者及MCA狭窄病人双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正常志愿者中,4名显示对称Willis环结构,1名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ICA、MCA和A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瞬时血流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ICA可见高速血流,收缩晚期及舒张期显示血流速度下降,血流分布欠均匀。1名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志愿者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对称,除右侧ACA最大血流速度低于左侧,其余颅内血管段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和最大血流速度以及平均瞬时血流率右侧均明显高于左侧。3例MCA狭窄病人的ICA、MCA及ACA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例狭窄侧平均瞬时血流率均低于对侧。2例局部平均血流速度及相对压力梯度较对侧降低;另1例则明显较对侧增大。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狭窄局部血流矢量明显偏离血管主轴方向,血流分布明显不规则。结论应用4D血流MR成像可以提供对颅内动脉复杂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综合评估,包括对血流�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赵海清荆利娜沈宓宋立刚邓一鸣
关键词: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