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胜君
- 作品数:23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通化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边城》:生态批评视阈下的诗性言说
- 2008年
- 在生态批评视阈下,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不再是封闭的批判式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它在根本上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有限性。《边城》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是将天、地、人、神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诗性言说。
- 葛胜君朴锦玉
- 关键词:《边城》生态批评
- 《疯狂的石头》消费结构分析
- 2007年
- 《疯狂的石头》,无论整体表述还是分镜效果,都凸显了后现代消解本性。影片采用了适于当代消费的平面化整体结构;在细部,也围绕喜剧性的内核从影片内部寻找裂隙并制造混乱——身份对言语、行为对身份、音乐对行为场面等互有交集的消解过程——结构了深层消费系统。然而,消解不是全盘否定。《疯狂的石头》为受众提供巨大消费愉悦的同时,也埋下了人文关怀的价值暗线,从而建构了多层面消费心理的整体和谐。
- 葛胜君朴香玉
-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平面化消解人文关怀
- 高校文学解读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对策
- 2016年
- 在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烟波浩渺的文字海洋让读者无所适从,高校文学解读教学实践同样遭遇了欲说还羞的挑战。面对一座座语言的迷宫,文学解读者不得不在理论的研习中搜寻解决问题的钥匙,这其中不乏"作者中心论"的陈旧,也不少"新批评"的活跃,更有"接受美学"的左右穿梭,加之泛文化、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文学解读现状让人眼花缭乱。面对高校文学解读教学实践陈旧蜷缩、无疆界或孤立片面的现状,更合理的实践策略应该还是"现代解释学"的解读维度。
- 葛胜君
- 关键词:高校
- 《北方图腾》:拒绝和解的坚守
- 2006年
- 朱雷以《北方图腾》成就了他在关东大地上的诗名。在价值迷惘、人性异化、生命萎缩的时代,朱雷以《北方图腾》重铸了关东人心灵的神喻;以坚守的姿态拒绝与泯灭关东精神的一切和解,将其价值指归深层敞亮于《北方图腾》。诗人在困境中坚守“逍遥于苦寒”的关东精神,在抗争中彰显生命强力,尽管朱雷的情感是汹涌奔突的,可是他有效地实现了心灵的自控,在困境中超越。
- 葛胜君刘栋
- 关键词:坚守
- 大学生国际语言互助平台建设的设计与实现
- 2020年
- 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纷纷出发学习汉语口号。学习语音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除了选择在本国教学、网上学习等,更多合格的外国学生也选择在中国学习,在中国学习环境,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语言互助学习方面互联网的使用及运用凸显了一定的问题。
- 张紫扬葛胜君
- 关键词:语言
- 《野草》:孤独中的守望被引量:1
- 2005年
- 《野草》深刻地体现了鲁迅思想复杂的矛盾性。鲁迅一方面要守护源自对希望与失望无法抉择认同的内心孤独,在内面精神世界无奈地抉择自省。这种矛盾使鲁迅陷于更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鲁迅担心自己的孤独会影响到时代青年的情绪,于是使《野草》中抗争成份多起来,即使是内省为主的篇章也多了抗争色彩。这样《野草》就因鲁迅在孤独中的守望而形成一个大的思想张力系统,也正是这一张力系统丰富了《野草》的审美内涵。
- 葛胜君
- 关键词:孤独守望抗争
- 论曹禺经典话剧中的精神游弋
- 2011年
- 曹禺及其经典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闪耀着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光芒。剧中人物作为曹禺的话语承担者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精神游弋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显然受到剧作家主观因素的复杂影响。作为创作主体,曹禺的多元价值导向成为话剧人物精神出现游弋现象的本源性纠结。
- 葛胜君张宗泽
- 射线端点上的驻足与逡巡——论《海上钢琴师》价值主体的坚守及冲突
- 2007年
- 《海上钢琴师》融合故事片与音乐片的优势给受众带来精妙的视听美感,而整部影片却隐喻着现代人价值跌落和精神坚守的焦灼对立。尽管影片的价值主体最终也没有放弃纯艺术的精神坚守,甚至他人的精神世界都因主人公的从容殉道而得以净化,事实却是:作为价值主体,主人公的选择绝非想象的从容不迫,内在超越的艰难和痛苦,使其陷入悲苦之中,从而悖论式地造就了一部后现代主义寓言。
- 葛胜君
- 关键词:坚守
- 大学生国际语言互助平台建设研究
- 2020年
- 语言交换、互助学习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学习方法,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人士在一起互相帮助、练习语言。语言交换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地道外语,还可以在空闲时间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体验异国文化。本项目将致力提升我校学生语言能力与语言水平,依靠相关网络社交平台及线上和线下互助活动的进行以完成语言学习、语言交换的目的。
- 张紫扬葛胜君
-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
- 难以承受的自戕之重——解读余华的《一九八六年》
- 余华早期的作品多以对肉体暴力与身体肢解的详细描述为特色,构织了一个死亡与刑后残肢堆垒的冷酷世界。深入这个世界,作为时代大的文化困惑和作家小的个我困境的象征,余华的一些作品富于浓重的启蒙色彩。对于《一九八六年》等小说,余华...
- 葛胜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