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庆国
- 作品数:53 被引量:285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身麻醉影响下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指标的评价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相关麻醉监测指标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全身麻醉下更可靠地评价MEP监测指标的方法。方法选取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26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的患者,术中使用依托咪酯和芬太尼进行麻醉,应用双频指数(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进行术中监测。记录不同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下的TMS—MEP,分析MEP随着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而变化的规律,并尝试利用这一规律来分析术中MEP变化的原因。结果所有病例麻醉状态下MEP的波幅均与相应时间的BIS和TOF监测指标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在这些指标问建立有效的回归方程(F=15.274~152.513,P〈0.01)。当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发生变化时,将对应的BIS和T1/Tc输入该回归方程,可以对MEP的波幅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手术操作导致MEP波幅降低的情况下,MEP波幅的实测值会显著偏离预测值,从而有利于区分MEP变化的真实原因是手术操作,还是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的改变。不同患者回归方程的截距与偏回归系数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回归方程在不同患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结论将麻醉与肌松的监测指标BIS、T1/Tc以及相应的回归方程纳入MEP术中监测结果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以排除麻醉状态的波动对MEP变化原因判断的干扰。
- 谢红雯袁庆国沙成姜宏志杨玉明王大明
-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神经肌肉阻滞
- 成人颅骨骨膜窦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成人颅骨骨膜窦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成人颅骨骨膜窦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10例颅骨骨膜窦均表现为头皮柔软肿物,有波动感;术前检查示颅骨骨膜窦不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头皮肿物消失,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月~16年,均无复发。结论成人颅骨骨膜窦很少单独引流颅内静脉,手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 王作伟王长春杨玉明谭晔袁庆国沙成王大明
- 关键词:颅骨骨膜窦成人
-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26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2 0 0 0年收治的 2 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以及经显微手术行圆锥松解、终丝切断后的效果 ,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论述。 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后 72 %的症状得到改善。 2 8%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在随访过程中其症状亦无继续加重。 结论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充分松解切断增粗变短的终丝 ,是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 姜宏志杨玉明谢红雯袁庆国沙成
- 关键词:隐性脊柱裂显微外科手术脊髓栓系综合征
- 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回顾分析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以及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方法14例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肿瘤均累及C7和T1椎体,平均累及4.64个椎体节段。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行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术,其中8例同时采用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复位、固定椎板,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者13例,次全切除者1例;手术后肌力改善10例,无变化3例,症状略有加重1例。随访3个月~8年,平均28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间融合良好,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恢复,无一例钛钉、钛板移位、脱落。结论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简单、安全、有效,于复位、固定椎板的同时可以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
- 王长春王兴文袁庆国沙成王大明
- 关键词:脊髓肿瘤室管膜瘤
- 老年人垂体腺瘤19例诊疗经验
- 2003年
- 沙成袁庆国洪映标刘树山
- 关键词:老年人垂体腺瘤并发症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的对照研究被引量:66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FLED)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I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26例,其中采用PTED治疗66例(FTED组),采用PIED治疗60例(PIED组),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为3~23个月。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1)。两组在住院时间、手术优良率、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ED组的手术时间[(85.6±19.0)min]和术中透视次数[(28.1±10.3)次]均多于PIED组[手术时间:(59.6±13.0)min;透视次数:(4.9±1.5)次](均P〈0.01),而术后卧床时间[(4.6±0.9)h]、并发症发生率(4.5%)均低于PIED组[卧床时间:(9.9±3.7)h,并发症发生率:13.3%](均P〈0.01)。结论PIED和PTED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应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王作伟菅凤增王兴文吴浩袁庆国陈赞
-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椎间盘切除术椎间孔入路
-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8例,其中微血管减压172例,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6例。对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分析讨论。结果手术早期总有效率为98.9%,微血管减压的早期有效率为100%,长期有效率为93.7%。主要的并发症有脑脊液漏和耳聋,发生率分别为2.8%和1.7%。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的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颜面部麻木或感觉障碍;而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172例无面部感觉障碍。本组无死亡或严重残疾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袁庆国姜宏志王大明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三叉神经痛颅底
- 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2 0 0 1年本科手术治疗的 5 1例脊髓空洞症 ,男性 2 4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9~ 6 0岁 (平均 31 8岁 )。术前均行MRI检查 ,其中伴枕大孔区病变 46例(Chiari畸形 45例 ) ,不伴枕大孔区病变 5例。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7年 ,症状改善 33例 ,病情稳定 16例 ,症状加重 2例 ,无死亡 ,总有效率 96 1%。结论 脊髓空洞症与枕大孔区病变密切相关 ,对病情进展的脊髓空洞症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应根据相关病因及影像学资料来选择。
- 裴傲刘树山袁庆国沙成王长春杨玉明
- 关键词:脊髓空洞症外科治疗发病机制手术方法MRI
-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5
- 2001年
- 目的 :研究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 ,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 ,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标本 ,采用经额颞眶 -颧弓开颅 ,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 ,侧方硬膜下 ,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 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 2、3支 ,三叉神经节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 ,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 ;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及前下 ,后上静脉间隙 ,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 ;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 ,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 ,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 :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 ,在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 ,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 ,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 菅凤增沙成王兴文杨玉明袁庆国刘树山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海绵窦病变
-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术中监测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索应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脊柱脊髓手术中进行神经监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脊柱脊髓手术共37例患者,术中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和依托咪酯+芬太尼技术进行麻醉,应用双频指数(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使用TMS-MEP进行术中监测.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和麻醉深度对TMS-MEP的影响,并分析TMS-MEP监测操作的可行性及其对手术操作的影响.结果 以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的11例患者无法记录到TMS-MEP;使用依托咪酯+芬太尼技术麻醉的26例患者,MEP均记录良好.与麻醉前相比,术中的MEP波形一般都能够保持,但其波幅显著下降、潜伏期亦明显延长(P〈0.05).随着麻醉和肌松的加深,MEP的波幅会进一步降低,而潜伏期的变化相对较小.在麻醉相对平稳的情况下,MEP波幅能保持相当的平稳.MEP操作对手术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成功记录MEP的患者中有6例(23%)因为术中MEP波幅下降超过50%而向术者发出报警,其中仅1例患者术后肌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应用TMS-MEP进行脊柱脊髓手术的术中监测是一项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技术,依托咪酯+芬太尼麻醉技术适用于使用TMS-MEP进行术中监测的手术,BIS、TOF等麻醉、肌松监测指标的应用有助于维持术中麻醉的平稳和对TMS-MEP监测结果的判断.
- 谢红雯沙成袁庆国姜宏志杨玉明王大明
-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