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桢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聚糖
  • 1篇蛋白聚糖类
  • 1篇多态现象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脱垂
  • 1篇盆腔
  • 1篇盆腔器官
  • 1篇盆腔器官脱垂
  • 1篇器官
  • 1篇器官脱垂
  • 1篇转录
  • 1篇转录因子
  • 1篇网片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袁桢
  • 2篇吴维青
  • 2篇覃春容
  • 2篇姚吉龙
  • 2篇谢建生
  • 1篇都红蕾
  • 1篇任晓慧
  • 1篇朱文杰
  • 1篇刘剀
  • 1篇王佳慧
  • 1篇曾薇薇
  • 1篇陈琛

传媒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部分可吸收Y型网片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分析部分可吸收Y型网片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LSC)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因POP使用部分可吸收网片行LSC术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术后3、6、9、12个月时的网片暴露、异物感差异,以及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各指示点位置,评价总体主观、客观治愈率及复发率。通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等相关问卷评价术后生活质量、性生活改善情况。结果:43例患者术后POP-Q各指示点可达解剖复位,总体主观治愈率100%,总复发率2.3%。术后随访3、6、9、12个月时,患者POP-Q各指示点及相关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阴道长度无明显缩短(P>0.05),CRADI-8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1例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行LSC同时行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E),术后尿失禁治愈;2例SUI、1例急迫性尿失禁(UUI)、1例混合性尿失禁(MUI)未行TVT-E治疗,1例在LSC术后症状消失,3例症状程度无改变。结论:部分可吸收Y型网片应用于LSC的主、客观治愈率高,不仅达到解剖学复位,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疗效稳定,术后阴道长度无明显缩短,异物感发生率低。部分可吸收网片为LSC的材料植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苏圣梅曾薇薇陈琛袁桢刘剀都红蕾王佳慧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
DHPLC技术筛查卵巢早衰患者TGFBR-3基因多态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摘要】目的评价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筛查卵巢早衰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3(TGFBR.3)基因第11、12外显子多态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卵巢早衰患者110例为卵巢早衰组,以月经规则、性激素检查在正常范围内的年龄匹配的妇女110例为对照组。采用DHPLC技术筛查TGFBR-3基因第11、12外显子多态性,并以DNA测序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HPLC技术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并随机抽取20%的样本(22例),以相同的实验条件,进行第二次DHPLC技术筛查,与第1次结果进行比较,计算Kappa值。结果TGFBR-3基因第11外显子未检测到多态性,而第12外显子有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2022T/C位点多态性:卵巢早衰组CC、TC、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1/110)、22.7%(25/110)、76.4%(84/110),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2.3%(27/220)、87.7%(193/220);对照组CC、TC、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1%(10/110)、90.9%(100/110),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5%(10/220)、95.5%(210/220);两组间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161-75C/T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卵巢早衰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DNA测序结果作为基因多态性判断金标准,DHPLC技术筛查结果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7.9%、Youden指数97.9%、阳性预测值为96.3%、阴性预测值100%。两次DHPLC技术筛查结果Kappa值为0.888(P〈0.05)。结论DHPLC技术筛查TGFBR.3基因多态性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覃春容姚吉龙袁桢朱文杰谢建生吴维青
关键词:卵巢功能早衰蛋白聚糖类
FOXE1基因丙氨酸残基长度多态性与特发性卵巢早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及测序技术分析FOXE1基因丙氨酸残基长度多态性与特发性卵巢早衰(PO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特发性卵巢早衰患者110例为卵巢早衰组,以月经规律、生殖激素水平检查在正常范围内的年龄匹配的妇女110例为对照组。应用MLPA及测序技术检测FOXE1基因的丙氨酸残基长度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在两组妇女中,FOXE1丙氨酸残基长度为12~16个,均以14个丙氨酸残基长度最常见,由3种等位基因组合成5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以14/14基因型最常见,14/14基因型频率卵巢早衰组为81.8%(90/110),对照组为96.4%(10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30,P=0.001);卵巢早衰组16/16基因型频率高,两组分别为10.0%(11/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3,P=0.001)。16等位基因频率卵巢早衰组高,两组分别为12.7%(28/220)、1.8%(4/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12,P=0.001);14等位基因频率卵巢早衰组低,两组分别为84.5%(186/220)、98.2%(216/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23,P=0.001)。结论 FOXE1基因丙氨酸残基长度的变异与特发性卵巢早衰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证实。
覃春容姚吉龙袁桢任晓慧谢建生吴维青
关键词:叉头转录因子类丙氨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