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江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圆环病毒
  • 3篇病毒
  • 2篇短肽
  • 2篇猪丹毒
  • 2篇猪圆环病毒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转导
  • 1篇蛋白转导域
  • 1篇血清型
  • 1篇血清型鉴定
  • 1篇养猪
  • 1篇药敏
  • 1篇圆环病毒病
  • 1篇整体防控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凝固酶
  • 1篇凝固酶阴性
  • 1篇葡萄球菌
  • 1篇重组杆状病毒

机构

  • 6篇广西兽医研究...
  • 3篇广西大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兽医药品...

作者

  • 6篇谢江
  • 5篇吴健敏
  • 4篇刘金凤
  • 4篇曹颖颖
  • 3篇覃绍敏
  • 2篇饶桂波
  • 2篇陈冰
  • 2篇蒋玉文
  • 2篇胡桂学
  • 2篇白安斌
  • 2篇刘芳
  • 2篇王力波
  • 1篇华俊
  • 1篇陈凤莲
  • 1篇林俊
  • 1篇马玲

传媒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广西农学报
  • 1篇家畜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起规模猪场蓝耳、圆环病毒与多病原混合感染的诊断及整体控制措施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对南宁某规模猪场蓝耳、圆环病毒与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疫情的病原及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对蓝耳、圆环病毒与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疫情做出诊断并提出猪场整体控制措施。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剖解、细菌分离鉴定及抗原、抗体检测对疫情原因进行分析确诊。结果表明,本疫情主要是由蓝耳、圆环病毒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弓形虫等多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猪场免疫程序存在一定缺陷。【结论】本规模猪场疫情复杂,进行疫病防治时不应仅针对某个病原进行,应从猪场整体考虑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谢江陈冰钟雅亭刘金凤曹颖颖林俊覃绍敏吴健敏
关键词:规模猪场蓝耳病毒圆环病毒整体防控
猪丹毒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确诊导致广西部分地区猪场发生生猪大量死亡的原因,采集病死猪心血、肝、脾等组织,经细菌分离、生理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16SrDNA序列分析、血清型鉴定等系统的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2株猪丹毒杆菌,确定猪场发病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血清型为1a型。所有的分离菌株具有一致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较强。按分离地区选择4株临床分离菌株与20世纪50至80年代分离的4株菌株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和双萜类药物仍保持高敏,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药物;但对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敏感性出现差异,4株临床分离菌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敏感性显著低于4株老菌株,表现为一定的耐药。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利福霉素家族药物表现为耐药。MIC测定结果显示青霉素仍然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药物。
王力波刘芳谢江蒋玉文曹颖颖胡桂学吴健敏
关键词:猪丹毒杆菌血清型鉴定
凝固酶阴性猪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分离鉴定引起猪子宫内膜炎的葡萄球菌并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从子宫内膜炎发病猪子宫脓液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阳性球菌,根据细菌形态、生化特性、动物实验、16SrRNA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该分离菌株为凝固酶阴性猪葡萄球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株。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菌含有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磺胺类的3个耐药基因,对阿米卡星、强力霉素、青霉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左氟沙星、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链霉素等12种药物完全耐药,说明该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治疗母猪子宫内膜炎应建立在药敏试验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高敏抗菌药物。
刘金凤陈冰谢江白安斌马玲梁兆强李辉吴健敏
关键词:细菌分离猪葡萄球菌耐药性
VP22短肽融合猪圆环病毒样粒子的构建及免疫原性比较研究
覃绍敏刘金凤饶桂波谢江曹颖
项目为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AA118120),于2014年立项。 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e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的猪疾病总称,包括断奶仔猪多...
关键词:
关键词:养猪圆环病毒病疾病预防
VP22短肽融合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其鉴定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融合PCR方法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基因和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病毒(HSV-1)VP22蛋白转导域串联得到Cap-VP22基因,将其插入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Dual构建pFast-Cap-VP22重组转移载体,通过转化含有Bacmid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3种抗性和蓝白斑筛选,获得含Cap-VP22基因的重组穿梭质粒rBac-2Cap-VP22。重组穿梭质粒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IFA)、电镜观察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含双拷贝Cap-VP22基因的杆状病毒载体,IFA证实重组蛋白在Sf9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与PCV2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上清中的目的蛋白可装配形成直径约17nm的病毒样颗粒(VLPs);表明C端融合VP22蛋白转导域序列并不影响Cap蛋白的组装。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的PCV2疫苗奠定基础。
刘金凤吴健敏覃绍敏谢江陈凤莲白安斌华俊曹颖颖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杆状病毒病毒样颗粒
猪丹毒丝菌不同年代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比较新近分离到的4株猪丹毒丝菌与4株20世纪50—80年代猪丹毒丝菌参考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观察菌株的生长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特性、半数致死量(LD50)及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同时用PCR方法扩增8株猪丹毒丝菌4个毒力因子的7个毒力基因片段,并以GXBY-1代表株进行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8株菌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特性;LD50结果显示,新近分离到的4株菌LD50高于4株参考菌株,表明新近分离菌株毒力有所下降;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GC42株活疫苗的昆明小鼠在注射不同年代的猪丹毒丝菌后仍能保持80%~100%存活;对8株菌进行3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和双萜类药物仍保持高敏,但对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敏感性出现差异,4株新近临床分离菌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敏感性显著低于4株老菌株,表现为耐药。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利福霉素家族药物表现为耐药。8株菌均能扩增出7个毒力基因,与参考菌株相比新近临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中仅CPSA、CPSC发生变异,而SpaA、Sialidase、CPSB、RspA、RspB为保守基因,同源性近100%。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猪丹毒丝菌具有较为一致的生物学特性,但其中菌株LD50、药物敏感特性、毒力基因遗传性出现了差异。
王力波刘芳谢江曹颖颖饶桂波胡桂学蒋玉文吴健敏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生物学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