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曼
-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不同时间窗的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周龄SD大鼠BMSCs传至3代备用。将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n=10)。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一次性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50μg/ml),并分别于造模后1、14、28 d BMSCs干预治疗(1×106ml-1),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后14 d处死取材。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定位和定量表达。结果:矽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矽结节形成、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BMSCs在矽肺早期(1 d)和中期(14 d)移植治疗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有明显缓解(P<0.05);BMSCs在矽肺晚期(28 d)移植治疗无显著效果(P>0.05)。结论:BMSCs的移植在矽肺纤维化早中期对大鼠的病理进程起到延缓作用,晚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 朱会兴高俊玲赵曼曼李冉田艳霞王鑫张娟崔建忠
- 关键词:矽肺BMSCS
- 不同剂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5周龄SD大鼠BMSCs。将5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1×109/L)、BMSCs治疗B组(3×109/L)和BMSCs治疗C组(5×109/L),每组10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一次性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BMSCs干预治疗,各组大鼠于21 d处死取材。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定位和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TNF-α、TGF-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性别决定区Y(SRY)蛋白证实BMSCs的归巢。结果:矽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矽结节形成、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BMSCs治疗A组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有所缓解,BMSCs治疗B组病情缓解更加显著,但BMSCs治疗C组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加重。大鼠肺组织TNF-α、TGF-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情况:BMSCs治疗C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BMSCs治疗B组>对照组,除BMSCs治疗C组与矽肺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BMSCs治疗B组大鼠肺组织中SRY阳性表达,心、肝、脾、肾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外源性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 赵曼曼崔建忠李冉都凌杰田艳霞阚泉张娟高俊玲
- 关键词:矽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
-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及Beclin-1在硅沉着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在硅沉着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从细胞自噬角度探讨硅沉着病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25):对照组和硅沉着病模型组,每组再分5个时相组。采用非暴露气管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50g/L)建立大鼠硅沉着病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及28 d分批处死5只大鼠,进行原位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进行培养纯化和富集后用于后续研究。HE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泡巨噬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LC-3、Beclin-1的表达及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泡巨噬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内可见硅沉着吞噬颗粒,电镜下可见自噬体形成;模型组LC-3、Beclin-1在各时间点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多(P<0.05),1 d即开始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至14 d时达高峰(P<0.05),28d时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的表达。结论在硅沉着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有自噬的激活,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参与了大鼠硅沉着病的病理进程。
- 张娟赵曼曼李冉朱会兴田艳霞崔建忠高俊玲
- 关键词:硅沉着病肺泡巨噬细胞BECLIN-1透射电子显微术
- 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在大鼠硅沉着病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在大鼠硅沉着病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其机制;从细胞自噬角度研究硅沉着病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将9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30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一次性灌注二氧化硅粉尘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硅沉着病模型,并给予3-MA干预,各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3、7、14及28天分批处死6只大鼠。留取肺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C-3、Beclin-1的表达及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显著的肺泡炎改变、明显的矽结节形成及大量胶原沉积。LC-3、Beclin-1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均上调(P<0.05),并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趋势,SiO2注入后1 d表达有升高趋势,14d达高峰(P<0.05),28 d回落,但仍高于基础表达。与模型组相比,3-MA组肺泡炎减轻,矽结节减小,胶原沉积减少,LC-3、Beclin-1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均下调(P<0.05),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细胞自噬参与大鼠硅沉着病的病理进程,并在硅沉着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赵曼曼李冉都凌杰王海涛田艳霞崔建忠高俊玲
- 关键词:自噬硅沉着病BECLIN-1MASSON染色免疫印迹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硅沉着病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硅沉着病(矽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将5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硅沉着病模型组、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8只。分别在造模后1、3、7、14、28及56d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增生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性别决定基因(sry)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示踪雄性大鼠BMSCs在雌性硅沉着病大鼠肺组织内的分布及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E及Masson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及胶原面积均轻于模型组。免疫荧光双标显示,细胞移植组的雌性大鼠肺组织中有sry阳性的细胞,并且部分sry阳性细胞同时表达SP-C。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TNF-α和MMP-9的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不同时间点在肺组织内的表达有不同的特点;BMSCs移植组肺组织TNF-α和MMP-9的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可以减轻二氧化硅(SiO2)所致的大鼠硅沉着病纤维化程度,可能与其在肺组织中分化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降低肺组织中TNF-α和MMP-9的蛋白表达有关。
- 都凌杰李冉赵曼曼王海涛田艳霞王焕高俊玲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硅沉着病性别决定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免疫印迹法
- 二氧化硅致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对其自身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二氧化硅(SiO2)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自噬的激活,是否对自身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产生影响.方法:收集SD雄性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灌洗液,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SiO2刺激组(SiO2组),自噬抑制剂组(3-MA组).采用体外暴露肺泡巨噬细胞染尘法,染尘成功后12 h给予10 mmol/L 3-MA干预.分别于干预后6、18、24h和36 h用胰酶消化并收集体外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采用H-E染色观察肺泡巨噬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定位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蛋白定量.结果:SiO2组与对照组相比肺泡巨噬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矽尘吞噬颗粒.3-MA组较SiO2组肺泡巨噬细胞形态改变减轻.与对照组相比,SiO2组各时间相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于SiO2刺激后6h开始升高,18h达高峰,24 h与36 h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3-MA组可以显著下调SiO2组对应时间点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表达.结论:自噬抑制剂3-MA抑制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后可以下调肺泡巨噬细胞中TNF-α和TGF-β的表达及释放,进而促进炎症损伤的修复。
- 朱会兴高俊玲赵曼曼李冉田艳霞王鑫张娟崔建忠
- 关键词:二氧化硅肺泡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A转化生长因子-Β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转录因子κB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a(TNF-a)、核转录因子”B(NF-kB)在大鼠弥漫性脑创伤后脑组织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PF级雄性5周龄SD大鼠BMSCs用于实验;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BMSCs治疗组。采用Marmarou法制成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神经功能评分(mNSS)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a、NF-kB表达及定位;免疫印迹检测皮质TNF-a、NF-kB的蛋白定量;免疫荧光检测性别决定基因SRY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BMSCs治疗组大鼠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与TBI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相比,TBI组TNF-u、NF-x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TNF-a、NF-kB在伤后1d增加,3d达到高峰,7~14d渐回落,仍高于基线水平;BMSCs治疗组TNF-a、NF-kB的表达均低于TBI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损伤区脑皮质中SRY的表达。结论:脑外伤早期TNF-a、NF-kB即被激活,BMSCs对脑创伤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NF-kB、TNF-a的表达而实现的。
- 王斌崔建忠王勇朝张娟李冉田艳霞赵曼曼高俊玲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功能评分肿瘤坏死因子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