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顺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1H指数:4
- 供职机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苏秉琦先生关于河南考古工作的几点意见
- 2016年
- 从区、系、类型角度考虑河南考古,可以分为豫西到豫北和其他地区两大块,后者又可分为汉水和鲁、颍水流域及苏鲁豫皖交界区等小块,各块自身特点、发展序列和道路各有差异。河南是解决夏、商文化及各自渊源和相互关系的重点地区而在全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 吴汝祚郭大顺
-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被引量:6
- 2004年
-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 邵望平郭大顺栾丰实宋建
- 关键词:古代社会文明化礼制古代文明礼器
-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关于辽西区文明起源道路与特点的思考被引量:2
- 2004年
- 郭大顺
- 关键词:古代社会文明化古代文明古文化
- 读《红山文化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郭大顺
- 关键词:红山文化文化古城赤峰第一期文化牛河梁遗址中国文明起源
- 读《东北文化丛书》被引量:1
- 2019年
-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东北文化丛书》已出版八册,作者汇聚吉林省及东北中青年有为专家。丛书选题准确,收集资料广泛有代表性,尤其是对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关注和引用;内容系统全面,从经济类型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到今,从王室到民间;又重点突出,对东北文化的区域和民族文化特点有深入挖掘。以下根据我关注的领域和课题,谈几点读后感。
- 郭大顺
-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丛书读后感
- 为什么说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被引量:9
- 2016年
- 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实证。"直根系"的观点由苏秉琦先生提出,可以从中国人信仰主要形式的祖先崇拜在红山文化已高度发达,祭祀遗存的规范化和崇拜礼仪的制度化导致礼制的初现,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南北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最早原动力等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同时,神权的发达也是中华大地进入文明社会的共同特征。
- 郭大顺
- 关键词: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直根系
- 红山文化虎形玉牌饰及相关问题被引量:4
- 2018年
- 从红山文化虎形玉牌饰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虎题材的考古发现中,揭示出人虎组合和人兽组合的普遍性,说明借助动物通神以取得政治权力和财富,是中国文明起源道路和特点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虎题材在内的四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成熟于汉代,上可追溯到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的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都有典型例证。
- 郭大顺
- 从史前考古研究成果看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被引量:4
- 2020年
- 以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看五帝时代的时空框架,可分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前期和以尧舜为代表的后期,这同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的阶段变化正相对应。五帝时代前期以个性充分发展为主并频繁交汇即"诸侯相侵伐"与"绝地天通"为时代特点,后期以四周向中原汇聚为主导方向即"之中国"或"帝王所都为中",使中华文化共同体初现。此现象表明北方红山、石峁,东南大汶口、良渚、屈家岭等文化,在五帝时代都非配角。而中原地区作为文化大熔炉和五帝时代诸代表部族活动的主要舞台,将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诸文化融为一体,而不是分道扬镳,实现了"文化认同"即"共识的中国",为夏商周三代先后入主中原及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所以,五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丰富多彩也是决定民族、国家走向和命运的伟大时代。
- 郭大顺
- 关键词:文化认同
- 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建设被引量:2
- 2010年
- 苏秉琦先生一生为创建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不懈努力,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考古学结合、考古学与现实结合上取得瞩目成就。晚年在思考科学未来时提出"动态考古学"及古与今、中国与世界接轨等新课题。
- 郭大顺
- 关键词:考古学理论
-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被引量:26
- 2008年
-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位于遗址群中心位置,其中一号冢是形制清楚、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发掘清理墓葬及出士玉器颇多的一座积石建筑单元。一号冢共清理各类石棺墓25座,其中有些资料已先期发表。此次新发表的8座墓葬在排列布局、结构、葬式及随葬器物等方面分别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补充前阶段考古发掘资料发表的不完整性,供研究者们使用。
- 孙守道郭大顺辛占山方殿春张克举李新全孙祖初朱达王爽杜志刚胡国富吴亚成穆启文
- 关键词: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石棺墓祭祀遗存平面布局积石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