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小花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巨型滑坡
  • 3篇滑坡
  • 3篇黄河
  • 3篇黄河上游
  • 2篇地质环境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地质灾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环境问题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地质作用
  • 1篇玉树地震
  • 1篇释光测年
  • 1篇污染
  • 1篇矿山地质
  • 1篇矿山地质环境
  • 1篇矿山地质环境...
  • 1篇环境污染
  • 1篇环境形势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白银市环境保...

作者

  • 6篇郭小花
  • 1篇杨太保
  • 1篇祝合勇
  • 1篇卢玉东
  • 1篇曾潮生
  • 1篇张蓉

传媒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与发展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23
2011年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李小林郭小花李万花
关键词:黄河上游巨型滑坡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光释光测年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段黄河谷地中形成了众多残留体积大于1×108m3的巨型滑坡,最大体积达近30×108m3,且曾引发堵塞黄河事件。因此确定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段巨型滑坡的形成年代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段巨型滑坡形...
郭小花
关键词:巨型滑坡光释光测年黄河上游
文献传递
黄河上游德恒隆-锁子滑坡堵塞黄河事件被引量:4
2015年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两岸岸坡形成了众多残留体积超过108 m3的古巨型滑坡,最大体积近30×108 m3,且大部分堵塞过黄河。但部分巨型滑坡至今未有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其中包括德恒隆滑坡和锁子滑坡。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通过对德恒隆-锁子两个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和滑坡堵塞黄河的野外7个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德恒隆-锁子滑坡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德恒隆-锁子滑坡为地震型滑坡,且形成原因与青藏高原8万a的构造期有密切关系。通过分析黄河沿岸堰塞湖湖相沉积,认为堰塞湖形成时间为8万a左右,这与德恒隆-锁子滑坡的形成年代一致。因此德恒隆-锁子滑坡在地震作用下触发并堵塞黄河。
郭小花卢玉东李小林孙政李重阳张蓉
关键词:黄河上游巨型滑坡
青海东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在阐述青海东部地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矿区废尾矿随意堆放、河道堵塞、土地资源挖损与破坏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本着"宜林则林、宜地则地、综合治理、持续利用"的原则,针对青海东部地区人多地少、适宜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环境特征,提出复坑平整、疏浚河道、回填表土、配套水利、植树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借以消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期达到有效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的目的。
高忠咏赵爱军郭小花李小林郭廷锋张树恒白刚刚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白银市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措施被引量:1
2011年
根据2005~2009年白银市的环境统计资料,对白银市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形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祝合勇杨太保郭小花曾潮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形势
青海4·14玉树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山体松动拉裂和振动压密裂缝等地裂缝,地震液化以及文物、地貌景观破坏;(2)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着手,包括崩塌分布特征,滑坡分布特征,泥石流分布特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特征,分析论述玉树4.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统计数据表明玉树4.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发震断裂地表断裂长度及发震断裂上、下盘关系密切;(3)以地震断裂地表破裂结构面为线性参照物,结合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破坏表现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密度将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级,借以寻求拟定相应有效的地震地质作用下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调)查及治理工作范围和技术思想;(4)玉树地震活动带沿线古地震滑坡发育,且多呈抛撒状。通过对玉树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对制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及抗震加固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郭小花李小林赵振汪恩福李万花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