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鸣旦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比利时鲁汶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清初
  • 2篇他者
  • 2篇明末
  • 2篇明末清初
  • 1篇耶稣
  • 1篇耶稣会
  • 1篇耶稣会士
  • 1篇译本
  • 1篇人体解剖学
  • 1篇社群
  • 1篇史学
  • 1篇书籍
  • 1篇书目
  • 1篇四库
  • 1篇四库全书
  • 1篇四书
  • 1篇提要
  • 1篇天主
  • 1篇天主教
  • 1篇评注

机构

  • 8篇比利时鲁汶大...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8篇钟鸣旦
  • 1篇林金水
  • 1篇王学深
  • 1篇代国庆
  • 1篇刘贤

传媒

  • 2篇自然科学史研...
  • 2篇清史研究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史林
  • 1篇中华文史论丛
  • 1篇宗教与历史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利玛窦:因人成己被引量:5
2012年
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由范礼安构思,并由利玛窦富有创造性地予以实践。延续至18世纪的后继者们把此种策略与利玛窦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利玛窦规矩"。此前,"利玛窦规矩"常被视为个人独创的结果,而忽略了中国这一他者所施加的影响。笔者则试图证明,他者在"利玛窦规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利玛窦本人的活动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正是他者塑造了利玛窦。没有他者,一切都无法想象。
钟鸣旦代国庆林金水吴小新(审校)
关键词:利玛窦他者
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被引量:13
2006年
本文以他者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文化相遇历史的方法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曾应用于明末清初中欧文化相遇研究的三种不同框架:一是以传播者(即传教士)及其贡献、影响为主体的传播类框架;二是以文化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主体的接受类框架(如"中国中心观");三是创新类框架,指向接受者及其文化的形象是被文化传播者建构出来的这一符号事实;随后提出了第四种互动交流类框架,通过强调传播者、接受者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对前三类框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作者认为,研究关注的主要焦点,应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换的结果:新的文化产品(一种文本、一个形象,或是社会网络)。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关于他者的艺术",通过它历史学家接受自己的身份也是被他者所塑造的。对他时、他地、他文化的文化重构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去观察,历史学家自身也要允许被观察。
钟鸣旦刘贤
关键词:方法论明末清初他者
简论明末清初耶稣会著作在中国的流传被引量:13
1999年
借助书籍传教(ApostolatderPresse)①,乃是耶稣会在华传教方针的必要组成部分。耶稣会士们希望藉书籍之印刷较之于口头宣讲福音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公众。而且,他们注重向知识精英宣讲福音的信息,而以书籍传教的方法正好与此相符相契。此种传教方法客...
钟鸣旦杜鼎克
关键词: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天主教
晚明基督徒的经学研究
2000年
选择“晚明基督徒的经学研究”作题目,来给余蓓荷教授的学术纪念集写稿,是基於这样两个原因。首先,本文的部分内容与徐光启有关,而它正好是余蓓荷教授当年博士论文的题目。在我看来,她写的有关徐光启的两篇论文,仍然是这一题目上最好的。因为不幸是用德文发表的,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二,我在此使用的强调“附和晚明在华耶稣会士学术思潮”的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两篇文章的启发。正是以这样的研究取向,余蓓荷指出:人们不应只看重耶稣会士的活动,
钟鸣旦
关键词:明朝末年基督徒经学历史学
全文增补中
清初中国的欧洲星占学:薛凤祚与穆尼阁对卡尔达诺《托勒密〈四书〉评注》的汉译被引量:6
2010年
文章考证和呈现了卡尔达诺(1501—1576年)对托勒密著述评注的汉译。译文包含卡尔达诺对托勒密(约100—约178年)关于星占学的系统论述《四书》的评注。中国学者薛凤祚(1599/1600—1680年)和波兰耶稣会士穆尼阁(1610—1656年),进行了有选择性的翻译并将其收录在《天步真原》中。
钟鸣旦
昂布鲁瓦兹·帕雷《解剖学》之中译本被引量:14
2002年
文章是对《人身图说》的初步研究。《人身图说》 (人体的图解 )是一部 17世纪早期的手稿本 ,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且能被证实为昂布鲁瓦兹·帕雷 (Ambroise Paré,约 15 10— 15 90 )《解剖学》的翻译本。这一事实能够证明 :耶稣会士并没有为了传播其信仰而在科学知识中加入宗教内容 ,他们传播的是一个业已整合了这些领域的完整体系。中国人对这本著作的接受是有限的 ,可能与解剖学当时在欧洲的科学分类中是“理论知识”这一事实有关。然而 ,罗聘 (L uo Ping,1733— 1799)的画里出现了维萨留斯和帕雷著作插图中的骨骼。通过把它转变为奇怪的鬼怪和幽灵世界 ,从而 ,他将西方医学重植于一个新的宗教环境。
钟鸣旦
关键词:《解剖学》中译本人体解剖学
书籍的文化间巡回传播:在17世纪的中国建构一个“之间”的文本社群
2020年
17世纪中欧交往的一个特点是两种文化之间展开了一场书籍的巡回传播:欧洲的书籍流通到中国,中国的书籍也回流到欧洲,并被收藏于各大图书馆。其中特殊的一点是,大量书籍被翻译、刊行成汉语或欧洲语言。这是一场怎样的巡回传播?脱胎于这场互动的文化间的书籍有哪些特征?通过这场书籍的巡回,两种文化"之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社群?在这些"之间"的社群形成身份意识的过程中,书籍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通过调查这批书籍的生产制作、分布流通和阅读消费群体,我们的目标是探究17~18世纪中国的"之间"社群是怎样通过书籍形成身份意识的。这项研究将为我们理解文化间书籍世界的诞生提供见解。
钟鸣旦陈妍蓉(译)
低地国家的清史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低地国家(包括现在的比利时与荷兰)的清史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指清初到清中期,此时的研究由一些独一无二的观察报告组成;第二个时期即清晚期,研究内容主要是民族志学和礼仪;第三个时期是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以研究中欧交流史为主。
钟鸣旦王学深
关键词:清史研究交流史清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