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俊嬴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移情
  • 3篇人格
  • 3篇母亲
  • 2篇教养
  • 2篇教养方式
  • 2篇儿童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幼儿
  • 1篇幼儿心理
  • 1篇幼儿心理学
  • 1篇情感
  • 1篇情感氛围
  • 1篇全人
  • 1篇人格研究
  • 1篇自我
  • 1篇自我意识
  • 1篇理学
  • 1篇面部表情
  • 1篇面部表情识别

机构

  • 5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作者

  • 5篇陈俊嬴
  • 1篇李文辉
  • 1篇邹晓燕
  • 1篇陈阳

传媒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辽宁教育行政...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母亲人格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交往为中心,并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具体表现在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指父母传递给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陈俊嬴
关键词:母亲人格移情教养方式回应性
孤独症儿童对静态与动态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孤独症儿童对静态和动态面部表情识别的差异。方法采用45名被试进行3(被试类型:ASD、ID、TD)×2(呈现方式:静态、动态)×3(面部表情:高兴、中性、愤怒)三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考察孤独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正常儿童在呈现静态与动态表情时,对高兴、中性和生气表情的识别能力。结果在正确率层面,被试类型、呈现方式和表情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2.02,P<0.01),孤独症儿童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表情识别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在反应时层面,被试类型、呈现方式和表情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5.96,P<0.01),孤独症儿童在两种呈现方式的表情反应时显著慢于对照组被试。结论孤独症儿童对积极表情的识别能力优于消极表情;孤独症儿童对静态表情的识别能力优于动态表情。
陈阳李文辉陈俊嬴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
基于健全人格取向的80后母亲人格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建构了健全人格取向的80后母亲人格结构理论模型。通对1500名80后母亲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具有健全人格取向的80后母亲人格包括7个维度:移情关怀、观点采择、移情行为、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经验开放性。
陈俊嬴
关键词:健全人格移情
3~6岁儿童嫉妒结构、发展特点及内在相关因素研究
嫉妒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是指个体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受到威胁或面临丧失时所体验到的一系列消极情绪,在激发和调节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社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已有幼儿嫉妒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3~6岁...
陈俊嬴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自我意识
文献传递
母亲人格与其教养方式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32名1.5岁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人格与其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母亲的神经质与教养方式总分和共享情感氛围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经验开放性与共享情感氛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移情关怀与母子共享情感氛围及教养方式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认真性、观点采择与母亲回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为提高其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与有效性,母亲应增强积极情感的表达,增加对孩子的回应,增进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陈俊嬴邹晓燕
关键词:母亲人格移情教养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