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震

作品数:18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花岗岩
  • 3篇混合岩
  • 3篇成矿
  • 2篇岩浆
  • 2篇岩浆侵入
  • 2篇岩体
  • 2篇熔融
  • 2篇隧道
  • 2篇剖面
  • 2篇围岩
  • 2篇矿床
  • 2篇花岗岩形成
  • 2篇复式岩体
  • 2篇成矿作用
  • 1篇地电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地质学系
  • 1篇地质证据
  • 1篇第四纪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 2篇广东省地质过...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国能源建设...

作者

  • 18篇陈震
  • 11篇陈国能
  • 5篇娄峰
  • 5篇彭卓伦
  • 4篇张俊浩
  • 2篇李宏卫
  • 2篇杨燕娜
  • 2篇丁汝鑫
  • 2篇张珂
  • 2篇王勇
  • 2篇许冠军
  • 2篇陈小月
  • 1篇王岳军
  • 1篇胡文烨
  • 1篇付潮罡
  • 1篇王晶
  • 1篇刘永江
  • 1篇唐煜坤
  • 1篇郑义
  • 1篇秦磊

传媒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建筑材料学报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粤西福湖岭混合岩–花岗岩剖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2015年
作者野外调查发现的广东阳西福湖岭剖面,自上而下呈云母石英片岩→斑点状和条纹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或"脏花岗岩")的连续分带,且不同类型岩石具有不同变形特征,为研究壳内熔融和花岗岩浆形成及大陆流变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实例。初步测年结果表明,混合岩和花岗岩均形成于415~445 Ma之间,为加里东期的产物。
张俊浩许清燕陈国能唐煜坤胡文烨陈震娄峰彭卓伦邱惟王勇
关键词:混合岩花岗岩
壳内熔融与大陆造山--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陈国能陈震陈雄丁汝鑫彭卓伦Rodney Grapes张珂王岳军娄峰沈文杰郑义张俊浩邱惟许清燕王勇
关键词:花岗岩板块汇聚
一种现浇混凝土接缝渗流路径监测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现浇混凝土接缝渗流路径监测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和供水系统,试验箱包括箱体和隔板,箱体为透明材料制成;隔板有两个,两个隔板将箱体分割成进水腔、填料腔和排水腔,箱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注...
郭成超陈震孙博秦磊史昆明
一种富水隧道衬砌设计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水隧道衬砌设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确定设计水位;设计围岩外缘半径和围岩外缘水力势;拟定初期支护厚度和注浆圈厚度;计算初期支护渗水量;设定隧道地下水允许排放量,并更新初期支护渗水量;计算二次衬砌水压荷...
蔡直言郭成超郑嘉嘉李逢源裴磊洋陈震段雨彤王复明
花岗岩浆形成定位机制的思考与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花岗岩(广义)是陆壳的标志,也是地球岩石圈区别于其它行星岩石圈的标志。文章介绍了行星探测和大洋调查等方面的成果对花岗岩形成的地质约束:行星从岩浆表壳向岩石表壳转换过程以及现代地幔过程,均没有产生有规模意义的花岗岩;花岗岩及其所标志的陆壳,应是星球出现水圈和沉积岩之后的产物;花岗岩在地球岩石圈二维空间上的平均生长速率,大约为485×10~3km^2/Myr;岩浆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深熔)。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深熔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部分熔融岩石的流变行为与其内熔体比的关系,并比较了岩浆侵入模型与岩浆对流模型在解释花岗岩形成定位机制方面的异同。侵入模型的困难之一来自岩体与源区分离。由于源区位于岩体下方且远离岩体,因而是不可观察的,除非岩体及其与源区之间的岩石因风化或构造被剥蚀殆尽。文章最后介绍了"深熔-对流"模型的研究进展。该模型认为"源区"与"定位区间"是统一的,当"源区"岩石的熔体比例超过流变学的临界熔体比,岩石转变为"脏"岩浆;"脏"岩浆层内的重力分异诱发热对流,后者引起"顶蚀作用",导致重熔界面(MI)或固-液转换界面(SLT)不断向上移动和岩浆层的逐渐增厚。基本认识是:熔区内的热对流是深熔作用能够形成大规模花岗岩浆的必要条件;没有对流,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只能产生混合岩,不能产生岩基规模的花岗岩。
陈国能王勇陈震彭卓伦
关键词:花岗岩混合岩深熔作用岩浆侵入大陆地壳
花岗岩形成的热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形成过程的不可观察性是花岗岩成因长期争论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技术与超级计算机的结合,为花岗岩形成热动力学过程的数字重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首先回顾了花岗岩形成过程数值模拟所需的物理化学参数的获取研究,其中一个重要进展是将上陆壳作为一个整体,重新厘定了岩石"平均强度"突降或流变学转换,即MCT、FMT、SLT对应的熔体比,为研究深熔岩浆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约束。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岩浆侵入模型的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在岩浆侵入模型中,岩体与"源区"是分离的。各岩体与其相应"源区"之间地质条件的差别,使得现有的针对特定岩浆定位模式建立的数字模型,难以具有普适性。文章的最后部分展示了作者利用天河2号超级计算平台,在Chen and Grapes(2007)提出的"原地重熔"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壳内大规模熔融和热对流的2-D数值模拟结果,初步重现了花岗岩和混合岩形成的热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揭示,热对流是壳内熔融能够形成大规模花岗岩浆的根本原因;岩浆"顶蚀"作用导致MI(SLT)界面向上移动和岩浆层增厚;壳内岩浆层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高的地壳温度,而是岩浆系统有持续的热供给,使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流状态。
陈震陈国能刘永江刘洁
关键词:花岗岩成因岩浆侵入热对流
粤东华林第四纪断层初析被引量:1
2011年
首次报道粤东地区发现的第四纪断层华林断层。该断层切割了时代可能属晚更新世的沉积;断面总体走向300°,倾向北东,倾角75°,下盘尚发育多个向下收敛的分枝裂面,其上的擦痕指示断裂下盘上升。断面向下与基岩中的断裂相连,表明其形成是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引起。
曾强陈国能林小明庄文明陈震
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分带特征及其在下庄矿田隐伏矿床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花岗岩型铀矿通常形成于地台活化或地洼阶段的晚期,标志陆壳经历了多次的熔融(重熔)。对下庄矿田的热液蚀变类型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的研究表明:含铀流体是从经历多次熔融产生的晚期岩浆系统中排出的贫硫富氧(氟、氯、二氧化碳)的热液流体;含铀热液在向上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伴生矿物析出顺序总体为氧化物–氟化物–碳酸盐–水化物,而沥青铀矿的沉淀析出主要发生在第一阶段(氧化物)后期和第二阶段(氟化物),到第三阶段(碳酸盐)基本完成;相应的铀矿化自下而上有高温无矿带–大脉带–线脉带–网脉带–低温无矿带的分带特征。据此并结合下庄矿田XXX矿床的资料,提出该矿目前探明的以晶质铀矿为主的线脉矿体下方,极有可能存在沥青铀矿大脉带的定位预测方案。
彭卓伦陈国能陈震娄峰邱惟张俊浩许清燕
关键词: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分带隐伏矿体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的再认识
张珂余章馨陈震
一种围岩注浆加固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围岩注浆加固方法,包括:步骤S1、沿隧道断面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注浆孔;步骤S2、提供一个注浆设备,利用注浆设备对注浆孔进行注浆处理,注浆时,先进行高压脉动注浆,然后进行低压渗透注浆;步骤S3、关闭注浆设备停...
王复明程杰郭成超孙博王浩然史昆明陈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