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军
- 作品数:46 被引量:549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价值·内容·实践: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的三维解析
- 2025年
- 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积极立足育人主阵地,不断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提升大学生历史自觉,增强大学生历史担当。在实践路径方面,高校要系统完善历史主动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机制保障”的实践策略,全面推进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为党和国家培育勇于拼搏进取、开创未来的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 黄岚靳玉军
- 关键词:大学生
-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
- 2022年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关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持久构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应着力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规约,使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靳玉军何良伟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
- 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审思被引量:2
- 2024年
- 情感构成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并以其独特优势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能量。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不仅缘于马克思主义情感观点指导的内在规定,也在于对中国共产党以情育人优良传统的时代赓续,更是基于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实践必然。在考量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多重角色及其相应作用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把握情感赋能在以情感塑造完善思政课教学目标、以情感解释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以情感熏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方面的内涵要义。进而通过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运用多元的情感方式以及构建立体的情感场域,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情感的融合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
- 刁敏靳玉军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情感意蕴被引量:4
- 2024年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情”“理”交融的理论体系,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有深厚的情感意蕴。在其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情感面相、人民对文化的情感诉求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自信基调等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确立了这一思想的共情力量、人民品格与强国使命。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情、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之情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尊重之情等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现出生动性与真实性。在文化工作实践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艺创作、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等具体领域也提出明确的情感要求,强调发挥情感的特殊机制与优势。深入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情感意蕴,既能扩展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视域,更好地加以宣介和落实,也能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情感密钥指导。
- 刁敏靳玉军
- 关键词:明体达用情感文化建设
-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被引量:4
- 2013年
- 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但是在局部和个体上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公民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突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注重完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明风尚。
-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课题组陈跃何玲玲靳玉军
- 关键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网络道德
- 体验·内化·传播:“数字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理路被引量:1
- 2024年
- 新时代新征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青年”作为与数字时代同生共长的青年一代,是在数字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群体。在数字媒介的赋能下,为实现“数字青年”与红色血脉的跨界融合和双向赋能,“数字青年”需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规律,秉承“体验·内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动态致思理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红色文化、在潜隐性内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数字化传播中彰显红色力量,从红色血脉“要我赓续—我要赓续—我能赓续”的逻辑进路中积极展现自身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自觉性、主体性与创新性。
- 靳玉军袁佩媛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思考被引量:29
- 2010年
-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现实的和践行的信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他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其方法路径而言,应通过促进大学生知、信、情、意、行的相互转化,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 靳玉军陈亮
-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情绪价值: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新向度
- 2024年
- 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消费、社交、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理解青年价值取向的新向度。情绪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人的情感需要的效用关系,精神愉悦性、多元性、时效性是情绪价值的主要特点。
- 靳玉军何攀文
- 关键词:当代青年多元性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实践把握被引量:3
- 2014年
- 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的方法,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整体把握和概括,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基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思想转化、推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人的发展、思想转化、政治社会化,这三者的逻辑演化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本质辩证统一、整体呈现的过程。在实践中把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处理好政治服务与人的发展、意识形态灌输与真理价值彰显、现实与超越等之间的关系。
- 靳玉军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政治服务
- “信息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 2022年
- 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伴而生的“信息疫情”呈现出高速传播且控制难度加大、信息过载且真假难辨、易于潜伏且危害持久等特点。这些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信息过载”挑战师生信息辨认能力,“有害信息”侵蚀师生思想政治观念,“动态内容”加大教育活动开展难度,“信息污染”破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应对挑战应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师生信息辨识力;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师生思想免疫力;推进方法创新,提升教育活动引领力;加强舆情监测,增强信息污染防控力。
- 何良伟何良伟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