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外科方法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差异,探讨肝胆管结石不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12月120例进行肝胆管结石手术的病例资料,根据处理结石或病灶的方式不同,分为胆管切开组(胆管切开取石术,n=34)、肝段切除组(肝部分切除术,n=65)、修复重建组(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n=21),再根据是否通过微创操作,分为开腹手术组(开腹肝胆管结石手术,n=74)、腔镜手术组(腹腔镜肝胆管结石手术,n=46)。统计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患者结石残余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的差异。结果 12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全部成功,胆管切开组、肝段切除组和修复重建组结石残余率[20.6%(7/34) vs 13.8%(9/65) vs 9.5%(2/21)]、并发症发生率[17.6%(6/34) vs 32.3%(21/65) vs 28.6%(6/21)]、疗效“优良”构成比[97.1%(33/34) vs89.2%(58/65) vs 95.2(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组和腔镜手术组结石残余率[17.4%(8/74) vs 13.5%(10/46)]、疗效“优良”构成比[90.5%(67/74) vs 95.7%(4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手术组更低[43.2%(32/74) vs 23.9%(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手术适应证妥善选择三种处理结石或病灶的方式,能取得满意疗效;(2)腹腔镜下进行肝胆管结石手术,能获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安全性和疗效,且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可作优先选择。
目的对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下三种左肝切除方式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97例腹腔镜左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25例(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3例(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9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对比分析三组围手术期结果、术后炎症和肝脏生化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区域阻断+解剖切除组最长、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次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最短[(257.9±66.2)min vs (234.6±49.1)min vs (216.4±4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均出现术后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术后第5天,除白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均低于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和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除C反应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均高于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和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不同手术方式和各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三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随时间改变的趋势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1)结石及病灶累及左内叶尤其IVa段时,选择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