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咸雨

作品数:61 被引量:29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 16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神农架大九湖
  • 17篇泥炭地
  • 11篇同位素
  • 11篇微生物
  • 9篇泥炭
  • 7篇碳循环
  • 7篇化石
  • 7篇分子化石
  • 6篇正构烷烃
  • 6篇脂类
  • 6篇碳同位素
  • 6篇气候
  • 5篇单体碳同位素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生物地球
  • 5篇生物地球化学
  • 5篇全新世
  • 5篇古气候
  • 4篇植物

机构

  • 3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3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太平洋大学

作者

  • 61篇黄咸雨
  • 23篇谢树成
  • 10篇黄俊华
  • 6篇薛建涛
  • 5篇胡超涌
  • 5篇王红梅
  • 5篇顾延生
  • 4篇秦养民
  • 4篇刘邓
  • 3篇陈旭
  • 3篇邱轩
  • 3篇崔景伟
  • 3篇罗根明
  • 3篇王永标
  • 3篇蒲阳
  • 3篇龚一鸣
  • 3篇杨欢
  • 3篇吴勇民
  • 2篇杨婷
  • 2篇殷鸿福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地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湿地科学与管...
  • 2篇地质科技通报
  • 2篇2012年全...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2015年中...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科技成果纵横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城区土壤剖面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分析了位于武汉市城区附近的南望山土壤剖面样品。表层土壤检测到了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含量为991ng/g。之外还检测到了联苯、苯并[e]芘、苝、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惹烯以及一些多环芳烃的烷基取代物。多环芳烃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表层土壤以萤蒽、苯并萤蒽、芘、苯并[a]芘等为主,菲次之。与高环相比,低环化合物更容易向土壤深处迁移。土壤剖面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三芴系列化合物特征以及多环芳烃特征参数,土壤剖面Fluo/Pyr比值在1.4附近等,反应出所研究的土壤剖面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的高温不完全燃烧产物,兼有少量的石油污染贡献。这与武汉市以煤为主的复合型能源利用结构相符合。
薛建涛张金祥黄咸雨
关键词:土壤多环芳烃
泥炭藓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与水位变化
黄咸雨薛建涛王新欣
文献传递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植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泥炭是第四纪(特别是中、晚全新世)以来不同分解程度的松软有机物堆积物,同树木年轮、冰岩芯、湖海沉积物一样是一类重要的地质档案,记录了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信息。
薛建涛张金祥黄咸雨
关键词:神农架大九湖正构烷烃古环境
文献传递
泥炭湿地有壳变形虫生态学及其古水文意义
秦养民张千帆贺占灿刘红叶黄咸雨彭宗林谢树成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特征
2024年
为研究水位波动下泥炭地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对神农架大九湖不同水位下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图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下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和多样性差异显著,均表现为中水位>低水位>高水位.酯类(丙酮酸甲酯、吐温40、吐温80、D-半乳糖酸γ内酯),氨基酸(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L-苯基丙氨酸、L-丝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胺类(苯乙基胺、腐胺和N-乙酰基-D-葡萄胺)是引起微生物碳代谢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冗余度分析显示,电导率(F=3.2,P=0.018)和氧化还原电位(F=2.6,P=0.044)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碳代谢,其变化与水位波动密切相关.水位波动通过改变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功能进而影响泥炭地碳循环.
田文王红梅向兴王锐诚黄咸雨
关键词:泥炭地孔隙水碳代谢
湖北清江和尚洞洞顶植物叶片和土壤的类脂物对比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用GC-MS对湖北清江岩溶地区和尚洞洞顶植物叶片与该洞上覆土壤层中的类脂物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植物叶片中检测出了一系列直链烷烃、脂肪酸、以及丙三醇、植醇和甾醇等类脂物,其中直链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大体在C21~C36之间,以C29或C31为主峰且具有奇偶优势;脂肪酸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短链脂肪酸内(C数<23),以C16为主峰呈单峰型分布且具有偶奇优势;醇的分布很不规则,仅检测出丙三醇,植醇和三种甾醇,没有检测到脂肪酮类化合物。与之相比,洞顶上覆土壤层中检测出更加丰富的类脂物。类脂物具有如下特征:正构烷烃以C31为主峰,还存在低碳数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如2-甲基、3-甲基、4-甲基、5-甲基、6-甲基、7-甲基、8-甲基等一系列的单甲基支链烷烃,这些支链烷烃显示了微生物的贡献;脂肪酸分布也以低碳数的C16为主峰,且低碳数脂肪酸的含量较植物叶片中明显的增加,同时一些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C14∶0,C15∶0和C17∶0)以及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7∶1,C18∶1和C20∶1)也被检测到,也表明土壤中的脂肪酸不仅存在高等植物的贡献,还存在微生物的来源;没有植醇,但出现姥鲛烷和植烷并检测到了一系列脂肪醇化合物,碳数分布在C21~C36之间;检测到一系列的酮,具有奇偶优势,碳数分布范围在C23~C30和C33。高等植物叶片和土壤的差异反映了微生物对高等植物类脂物输入到土壤过程的重要贡献。本研究工作不仅提供了该岩溶地区植物叶片的类脂物信息,还为研究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植物叶片中类脂物在地质过程中的转变提供信息,更为研究岩溶地区滴水和石笋中类脂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崔景伟黄俊华蒲阳黄咸雨谢树成
关键词:植物叶片土壤微生物洞穴
华中地区被子植物叶蜡脂类分子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季节性变化特征
杨洋黄咸雨
鄂西大九湖泥炭全新世中期以来的炭屑形貌特征及古火灾意义
2024年
炭屑作为植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记录了母源植物与古火灾的信息.通过分析大九湖泥炭钻孔中炭屑的形貌特征、浓度及长宽比,并与藿类通量、孢粉等生物源古环境指标进行对比,以揭示炭屑指标的古火灾和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炭屑的母源信息可由其几何形态、表面纹理及气孔结构来进行识别.炭屑的浓度与长宽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反映了古火灾的强度和主要燃烧生物材质的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全新世中期约8.5~4.3 ka B.P.期间,炭屑浓度普遍较高,与气候干旱相联系,古火灾事件与干旱高峰一致;但7.3~7.0 ka B.P.时段内炭屑浓度呈现低值,频繁降水制约了古火灾的发生.全新世晚期约4.3 ka B.P.以来,古气候由干旱转为湿润,炭屑含量波动性下降;但在3.6 ka B.P.和2.5 ka B.P.左右,波动异常明显,表明湿润背景下的干旱事件与火灾频发密切相关.据此,炭屑可作为与高山泥炭地干旱化相联系的古火灾代用指标.
孙清泉林晓黄咸雨陈丹
关键词:泥炭长宽比
碱式水解法提取红土分子化石:以安徽宣城更新世网纹红土为例被引量:4
2009年
红土中种类丰富的分子化石为红土古生态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但较低含量的分子化石限制了传统索氏抽提方法的推广应用.本次研究尝试性地运用碱式水解法提取安徽宣城更新世红土中的分子化石,在25g样品中检测到了含量明显、种类丰富的有机物,且该方法可以显著地降低空白污染,这说明碱式水解法在分子化石含量低的地质体(如红土)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次研究检测出除了传统索式抽提得到的正构烷烃、脂肪酸、脂肪醇等以外,还提取到了二元羧酸这一重要化合物,它的存在为网纹红土可能形成于多水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测试样品中各类分子化石组合信息显示出红土有机物以微生物为主的来源特征,表明网纹红土形成过程受到了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同时伴有大量低等菌、藻来源有机质的输入,初步结果为红土形成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李雪艳顾延生黄咸雨邱艳谢树成黄俊华
关键词:更新世网纹红土分子化石
分子地层学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实例被引量:16
2007年
当前分子地层学研究已涉及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类脂物和木质素等多种生物化学组分。在地层中,分子化石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定量的准确性、应用的指纹性和信息的多样性等特点,其地层学应用的主要原理是依据分子化石的生物源信息和其离开生物体后发生的一系列转化途径来实现的,其表述方法可以是含量、相对丰度、碳数分布和单体同位素特征等。在各类年代学框架下,由这些分子化石参数所揭示的各类生物事件和环境事件可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分子地层学与分子古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密切相关,它与传统三大地层学分支学科明显不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子地层单位,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分子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对各类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有重要指示作用的分子地层学,与生态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等地层学分支学科类似,其主要任务是在传统生物地层学或其他年代学框架下,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和第四纪泥炭为例,以高分辨率的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为切入点,分别探讨在生物地层学或其他年代学框架下的分子地层工作,由此提出了分子地层学的分类单位——分子化石带。
谢树成赖旭龙黄咸雨马相如杨淑娟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化石同位素地层学全球变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