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为宏

作品数:22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5篇纤溶
  • 5篇纤溶酶
  • 4篇多态
  • 4篇血清
  • 4篇纤溶酶原
  • 4篇纤溶酶原激活
  • 4篇脑梗死患者
  • 4篇基因
  • 3篇多态性
  • 3篇血栓
  • 3篇抑制物
  • 3篇细胞
  • 3篇慢性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急性
  • 2篇调节蛋白
  • 2篇动脉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22篇严为宏
  • 6篇沈仙娣
  • 5篇方晶
  • 5篇刘建仁
  • 4篇胡钧培
  • 4篇方洁
  • 3篇李威
  • 3篇孙晓江
  • 2篇曹晨昱
  • 2篇方晶
  • 2篇舒良
  • 2篇庄衍
  • 2篇吴菁
  • 2篇窦红菊
  • 2篇唐学梅
  • 2篇陈伟
  • 2篇邹丽芳
  • 2篇程毅敏
  • 1篇孙旭红
  • 1篇崔国红

传媒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生理学报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对氧磷酶(PON)1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112例,分为CAS组及非CAS(NCAS)组,比较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清PON1活性等指标。结果 CAS组BMI、收缩压(SBP)、尿酸(UA)显著高于NCAS组(P<0.05,P<0.01);CAS组血清PON1活性显著低于NCAS组(P<0.01);CAS患者血清PON1活性与年龄、SBP呈负相关(r=-0.300,P<0.05;r=-0.354,P<0.01)。结论老年CAS患者血清PON1活性降低可能与年龄老化及SBP增高相关。
严为宏张亮陆寒英陈启稚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氧磷酶1
关于神经病学PBL教学中心理因素的思考
2013年
神经病学是涉及多个基础学科的临床专门学科,其内容复杂抽象,令学生望而生畏。PBL是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是影响PBL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才能使PBL的优势真正得以体现。
严为宏方洁方晶曹晨昱刘建仁
关键词:神经病学PBL心理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脑梗死的发生和预后被引量:5
2003年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一个成分,它的主要功能为灭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从而调节机体纤溶系统活性.PAI-1与多种血栓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本文就PAI-1与脑梗死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
严为宏
关键词:脑梗死预后基因多态性
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导致脊髓单突触反射回返性抑制的长时程减弱
2011年
坐骨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神经损伤后再生肌肉和运动神经元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虽然其中一部分因素已被阐明,但多局限于受损神经局部,而对于再生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RI)通路的功能变化却很少被报道。本文研究大鼠短暂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神经再支配(reinnervation)情况下,脊髓RI通路的功能变化。在正常或坐骨神经挤压(crush)受损后的成年大鼠上,通过刺激离断的脊髓背根(L5),在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lateral gas-trocnemius-soleus,LG-S)神经或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MG)神经记录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 reflex,MSR),并同时在另一神经给予条件性刺激,以检测LG-S和MG运动神经元间RI的变化。结果显示:(1)脊髓运动神经元的RI在坐骨神经挤压受损后即基本丢失(<5周),至损伤6周后部分恢复至正常的50%,并至少维持至损伤14周后;(2)一侧的坐骨神经损伤对对侧的RI没有影响;(3)外周神经损伤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本身并不发生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即使在神经再支配后仍会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RI的长时程减弱,RI的减弱使运动神经元通过增强其功能来补偿损伤后外周肌肉力量上的减弱,提示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中枢脊髓运动环路的可塑性变化。
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李威
关键词:坐骨神经脊髓
慢性应激对快速老化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对4月龄快速老化小鼠(SAMP8)空间学习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4月龄SAMP8和同龄正常老化小鼠(SAMR1)分别分成对照组和应激组。应激组小鼠给予连续4 w,每天2 h的束缚性应激。4 w后各组小鼠分别进行Y迷宫实验和海马DG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检测。结果应激组SAMP8 5 d Y迷宫测试总的正确反应数明显少于应激组SAMR1(P<0.01);应激组SAMP8海马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应激组SAMR1小鼠(P<0.01)。结论与同龄SAMR1小鼠相比,4月龄SAMP8小鼠存在对慢性应激损伤的易感性,这种应激易感性可能是SAMP8成年后快速老化的原因之一。
严为宏张彬孙晓江
关键词:慢性应激海马细胞增殖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最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两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P<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预测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严为宏方晶沈仙娣李威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LOGISTIC回归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
脑白质疏松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最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方晶严为宏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严为宏沈仙娣胡钧培
关键词:血栓栓塞症抗凝系统易栓症基因改变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以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为首发表现的小脑占位病变(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主要症状为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灶分布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诊治的1例以位置性眩晕及位置性眼震为首发症状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疾病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男性,75岁,以反复眩晕、恶心、呕吐、活动后加重2个月就诊,查体发现水平翻滚试验可见水平背地眼震,首次查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侧水平半规管帽石症,给予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效果。4周后患者出现意识淡漠,复查头颅CT显示梗阻性脑积水,头颅CT增强示右侧小脑小结占位病变,先后行侧脑室外引流及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既往报道的文献13例和本研究的1例共计14例小脑占位引起的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患者中,有9例初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小结、舌叶及四脑室底部等小脑中线部位。结论小脑中线部位的占位病变可以表现为位置性眩晕/眼震,临床医生需注意识别,以免漏诊。
张绮婷陈伟吴菁严为宏刘建仁
脑梗死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4G/5G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3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AI-14G/5G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浆PAI-1活性测定。结果通过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脑梗死患者4G/5G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1)。在PAI-1活性测定中,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和正常对照组中4G/5G基因者的PAI-1活性均大于4G/5G基因型个体(P<0.01或P<0.05)。结论PAI-1及4G/5G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胡均培严为宏邹丽芳窦红菊庄衍程毅敏
关键词:脑梗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