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
- 作品数:37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纳秒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生物机制及其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前景
- 2022年
- 为了发挥加速康复外科的优势,需要采用精准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并与重要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切入整合。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已在加速康复外科中显示出潜在优势,对于纳秒脉冲电场这一最新迭代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着重系统回顾了纳秒脉冲电场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揭示纳秒脉冲电场作用于细胞产生影响的机制,阐明这一微创技术在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中的生物机制。纳秒脉冲具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激活免疫细胞、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上述消融机制决定了纳秒脉冲电场消融肿瘤的临床应用场景。纳秒脉冲不产生焦耳热,可安全用于紧贴大血管的肿瘤;能突破手术和热消融禁区,微创精准用于大血管旁肿瘤的治疗;通过常温消融降低消融损伤、激活免疫。可以在门诊进行手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卫生经济负担。
- 刘振国陈永刚任志刚陈新华
-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肝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免疫反应
- 血清PIVKA-Ⅱ及AFP-L3(%)在AFP低水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在低水平甲胎蛋白(AFP)肝癌患者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百分含量[AFP-L3(%)]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2例低水平AFP的研究对象,根据诊断分为肝癌组(68例临床肝癌患者)、良性肝病组(63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健康组(71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IVKA-Ⅱ、AFP-L3百分含量(%),判读阳性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FP-L3(%)与PIVKA-Ⅱ在肝癌组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检测PIVKA-Ⅱ和AFP-L3(%)诊断低水平AFP PHC的敏感性(92.6%)高于单独检测AFP-L3(%)(72.1%)及单独检测PIVKA-Ⅱ(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检测AFP-L3(%)诊断低水平AFP PHC的特异性(94.0%)高于单独检测PIVKA-Ⅱ(85.8%)及联合检测PIVKA-Ⅱ和AFP-L3(%)(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低水平AFP的肝癌人群中,可联合检测血清PIVKA-Ⅱ和AFP-L3(%)减少肝癌的漏诊率。
- 周何琪任志刚余祖江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
- 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 <正>目的:总结和探讨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最新进展。方法:对国内外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文献进行搜索、研读和总结,力求获得该方向全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人体肠道有超过1000种微生物,其不但与人体健康...
- 徐绍岩任志刚蒋建文王伟林郑树森
- 文献传递
-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 2013年
- 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Stone等率先提出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念,并明确指出其有效性。Rotondo等回顾性总结22例腹部严重穿透性创伤患者的处理情况,发现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其生存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随后,这一理念逐渐在临床实践中扩展开来,并且将应用范围由创伤处理扩展至非创伤疾病的治疗。
- 罗卫庆任志刚郑树森
-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外科普通外科创伤患者创伤处理生存率有效性
- 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 肝移植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肝-肠轴'和'肝脏-微生态轴'的存在,肝移植术后感染和移植肝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综述了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鼠肝移植中缺血再灌注...
- 任志刚陶亮王伟林郑树森
- 关键词:肝脏移植肠道微生态
- 文献传递
- 肠道微生态紊乱对肝脏疾病进展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 2015年
-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在食物的消化吸收、维生素的合成、机体的免疫反应、代谢水平、抵抗致病菌定植等多个方面影响人体健康[2].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促进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肝病[2].肝脏与肠道有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在肠道中与宿主相互作用,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在肝脏炎性反应、肝损伤、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3-4].肝脏炎性反应和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病毒性肝病和肝硬化等]往往伴随肠道渗透能力和微生态改变;在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紊乱可促进肝脏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慢性纤维化,促进肿瘤形成[3-4].因此,研究肝病时的肠道微生态变化,探索肝病进展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肝病潜在的微生物型治疗手段,是具备明显科学性和前沿性的课题.
- 任志刚周琳王伟林郑树森
-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失衡疾病进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慢性肝纤维化
- 肠道微生态与肝癌关系研究新进展被引量:8
- 2016年
- 由于肝脏与肠道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肝脏炎症、慢性纤维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肝癌进展,这是国际上实验动物肝癌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进展。肠道微生物中关键功能菌可能成为肝癌诊治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元基因组学研究从极大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认识肠道菌群与肝癌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 蒋建文任志刚郑树森
-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肝脏肿瘤
- 长链非编码RNA HCG18对肝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CG18)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23对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癌、癌旁组织和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3B、MHCC97H和正常肝细胞LO2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癌和癌旁组织及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中HCG18的表达。采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沉默MHCC97H和Hep3B细胞中HCG18的表达,同时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采用si-NC对其进行转染。采用克隆实验、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和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肝癌组织中HCG18表达量较癌旁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癌细胞系Hep3B、MHCC97H中HCG18表达量均较正常肝细胞LO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转染HCG18 siRNA后,肝癌细胞MHCC97H和Hep3B的增殖、侵袭能力均低于转染si-NC的阴性对照组。HCG18 siRNA转染的MHCC97H和Hep3B细胞被阻滞在G_0/G_1期,凋亡率高于转染si-NC的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CG18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其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 陈思玉陈建安刘丽文邢霁远任志刚孙冉冉余祖江
- 关键词:肝细胞癌长链非编码RNA
- 宏基因组学方法在人体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目的 通过对宏基因组学方法在人体肠道微生态研究方面文献的学习和综述,从而充分发掘宏基因组学方法在研究人体肠道微生态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同时发现宏基因组学方法目前还需继续完善的方面。方法 搜索和分析国内外利用宏基因组学分...
- 徐绍岩任志刚蒋建文王伟林郑树森
- CT导引纳米刀消融猪肝脏可行性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评估CT导引经皮纳米刀消融猪肝组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0头成年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3),全身麻醉下将Nano Knife纳米刀双针电极经CT导引穿刺至肝脏肝门区及肝脏近胆囊处,依标准参数进行消融。术后2 h、2 d、7 d、14 d取材作生化、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过程均顺利,未出现出血、感染、气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实验猪均存活至实验终点。生化指标检测提示肝功能及心肌酶谱指标出现一过性升高,消融后14 d逐渐恢复正常;病理学检查提示消融后2 d内消融区细胞完全死亡,血管内皮轻度损伤,2 d后产生再次内皮化,14 d后平滑肌细胞重新长入。结论纳米刀消融邻近肝门大血管、胆管、胆囊的猪肝脏组织是安全可行的,为纳米刀技术临床应用提供了大动物实验依据。
- 朱统寅孙军辉陈新华彭志毅任志刚聂春晖周坦洋张雄信王伟林郑树森
- 关键词:消融计算机断层扫描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