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燕

作品数:13 被引量:157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脑出血
  • 9篇出血
  • 7篇水肿
  • 7篇脑水肿
  • 5篇鼠脑
  • 5篇大鼠脑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实验性脑出血
  • 3篇脑出血动物模...
  • 3篇脑损伤
  • 3篇继发
  • 3篇继发性
  • 3篇大鼠脑出血
  • 2篇行为学
  • 2篇血管
  • 2篇血肿
  • 2篇血肿周围
  • 2篇继发性脑损伤
  • 2篇甘油果糖

机构

  • 1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石家庄市人民...

作者

  • 13篇张祥建
  • 13篇刘春燕
  • 12篇胡书超
  • 10篇祝春华
  • 9篇李海燕
  • 9篇张丽英
  • 6篇李春岩
  • 6篇刘瑞春
  • 2篇李翠宁
  • 2篇郭艳苏
  • 2篇苗江永
  • 2篇吴红然

传媒

  • 4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五次全国中...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五次全国中...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6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被引量:8
2004年
白细胞介素 6 (IL 6 )是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 ,也是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因子之一 ,在脑血管病、脑外伤、神经变性性疾病和癫等疾病中起一定作用。在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时期 ,IL 6可发挥神经毒性或神经保护作用。
刘春燕张祥建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
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4
2003年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液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大鼠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的变化规律。方法:参照Yang、Lee及Hua等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中等量脑出血,通过动脉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和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结果:对32只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肢体对称试验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和平衡木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脑出血后其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周围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侧高于病变对侧脑组织,以出血后48~72h最明显。结论: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后有一系列的行为学改变,其行为学改变能够反映脑血肿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轻重,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
张祥建刘春燕祝春华胡书超刘瑞春李春岩
关键词:动物模型脑出血脑水肿行为学
大鼠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及脑水肿中补体受体2型的作用
2005年
目的:探讨补体受体2型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后6,24,48,72h,7d及假手术6组。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中等量(50μL)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对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动态行为学评分,观察脑损伤程度;用干-湿重法行脑含水量测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用单克隆补体受体2型抗体检测病灶周围脑组织补体受体2型表达。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均于48h达到高峰,补体受体2型的表达高峰为24~48h,即补体受体2型表达与脑水肿及脑损伤存在时间上相关,且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体受体2型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脑细胞功能保护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学数据。
张祥建张丽英胡书超李海燕刘瑞春郭艳苏刘春燕祝春华李春岩
关键词:脑出血受体补体脑水肿
IL-6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及脑水肿中的作用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探讨IL- 6表达在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 将 2 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不抗凝自体尾动脉血脑出血模型 (5 0 μl中等量脑出血 ) ,于脑出血后 6h、 2 4h、 4 8h、 72h处死大鼠 ,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免疫组化染色及Nissl染色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于 4 8h达到高峰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大鼠脑组织表达IL - 6也于 4 8h达到高峰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血肿周围及海马的未受损神经元数在 72h时最少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高表达IL - 6参与了脑水肿形成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
刘春燕张祥建祝春华李海燕胡书超张丽英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神经元损伤继发性
炎症反应与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相关性被引量:20
2005年
张祥建李春岩刘春燕祝春华刘瑞春胡书超张丽英李海燕郭艳苏
关键词:炎症反应大鼠脑血肿周围补体激活
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本文主要针对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阐述了根据脑解剖病理为依据的观点,提出了依据其行为力学改变判定标准,揭示了治疗干预试验提供活体参考数据的方法理论.
张丽英李海燕胡书超张祥建刘春燕吴红然
关键词:脑出血脑出血动物模型实验动物
文献传递
甘油果糖对人RBC、大鼠RBC的作用及输液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注射液(Glycerol and Fructose Injection)对人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大鼠RBC的作用及对大鼠输液安全性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以40例健康成人RBC、32只sD大鼠RBC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溶血试验;以72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输液安全性研究,研究组为甘油果糖注射液,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注射液,应用改良酸化甘油溶解实验测定甘油果糖注射液对人RBC和大鼠RBC的溶解程度,应用邻-甲联苯胺氧化显色法测定甘油果糖注射液对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Hemoglbin,HB)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研究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游离HB、蛋白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的含量,以对甘油果糖注射液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体外试验为甘油果糖注射液对人RBC和大鼠RBC的溶解程度与生理盐水相似,对上清液游离HB含量无明显影响。对大鼠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最快输液速度6ml/min和最大输液量30ml/kg/d,24小时后测定大鼠血浆游离HB、蛋白非结合胆红素、BUN、肌酐的含量,两组结果相似。结论:甘油果糖注射液在体外对人RBC和大鼠RBC无明显溶解作用。在大鼠体内也没有发现有溶血作用,对肾脏功能影响与生理盐水相似。
张祥建李翠宁苗江永刘瑞春刘春燕祝春华胡书超李春岩
关键词:甘油果糖RBC静脉输液肾脏功能红细胞脑水肿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大鼠尾壳核注射自体尾动脉血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动态观察脑组织含水量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出血后VEGF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于 2 4h开始明显升高 ,4 8h达高峰并持续到 72h ,与病灶对侧及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后脑内VEGF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逐渐增多 ,以2 4h ,4 8h,72h最为显著 ,7d时呈现血管样结构。结论 脑出血后脑内VEGF的表达与脑水肿相关 ,且VEGF可促进血肿周围组织的血管增生 。
李海燕张祥建张丽英胡书超祝春华刘春燕
关键词:脑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水肿
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脑出血是常见病,以及其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已成为脑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脑出血的前提,而脑出血动物模型成功与否不仅要根据其脑解剖病理,而且也要依据其行为学改变判定模...
张丽英李海燕胡书超张祥建刘春燕吴红然
文献传递
甘油果糖对人RBC、大鼠RBC的作用及输液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注射液(Glycerol and Fructose lnliection)对人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大鼠RBC的作用及对大鼠输液安全性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以40例健康成人...
张祥建李翠宁苗江永刘瑞春刘春燕祝春华胡书超李春岩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