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毅

作品数:15 被引量:116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胆碱
  • 2篇血清
  • 2篇血肿
  • 2篇帕金森
  • 2篇综合征
  • 2篇脑出血
  • 2篇基底
  • 2篇基因
  • 2篇分化
  • 2篇分化型
  • 2篇肝X受体
  • 2篇出血
  • 1篇胆固醇
  • 1篇胆碱酯酶
  • 1篇胆碱酯酶抑制...
  • 1篇蛋白

机构

  • 15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西京医院
  • 1篇广州市白云区...

作者

  • 15篇刘毅
  • 7篇陈涛
  • 6篇蒋开夫
  • 5篇龚家明
  • 4篇施静静
  • 3篇金泉伟
  • 3篇李江
  • 2篇杨西爱
  • 2篇王婧蕾
  • 2篇徐杰
  • 1篇渠翔
  • 1篇汪显琪
  • 1篇王东
  • 1篇宋学萍
  • 1篇杨小梅
  • 1篇罗勇
  • 1篇陈冬丽
  • 1篇胡德蓉
  • 1篇赵雪
  • 1篇王靖蕾

传媒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3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25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82.5%,术后平均狭窄率12.7%。随访6~18月,共有5例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例患者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出现后循环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龚家明陈涛蒋开夫杨小梅刘毅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尔奇D预防帕金森患者骨质疏松及髋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尔奇D预防帕金森患者骨质疏松及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纳入标准收集安康市中心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门诊及住院部帕金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钙尔奇D组、联合组。对比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帕金森病程有无差别。检测3组患者股骨颈、转子、转子间、整髋、Ward区5个区域的骨密度值及其平均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对3组患者进行持续3年的跟踪随访,记录随访期间髋部骨折的发生情况,对比不同组骨折发病率的差别。结果 共收集门诊及住院部共帕金森患者364例,其中对照组120例、钙尔奇D组123例、联合组121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帕金森病程及Wester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在入组时,股骨颈、转子、转子间、整髋、Ward区5个区域的骨密度值及总平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钙尔奇D组入组后6个月、1年,转子间、整髋的骨密度值及总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入组后2年转子间、整髋、Ward区及总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入组后6个月、1年、2年,股骨颈、转子、转子间、整髋、Ward区5个区域的骨密度值及总平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入组后6个月、1年股骨颈、转子、Ward区域的骨密度值及总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入组后2年股骨颈、转子、Ward区域、整髋及总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发生率:联合组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钙尔奇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钙尔奇D组骨折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尔奇D能有效地预防帕金森患者骨质疏松,并能降低髋骨骨折的发生率。
施静静刘毅陈涛宋学萍龚家明胡德容
关键词:帕金森病髋骨骨折骨密度阿仑膦酸钠钙尔奇D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患者癫痫发作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患者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卒中样发作期和非发作期癫痫发作类型及脑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ELAS综合征患者癫痫发作率为89.1%(49/55),其中发作类型≥2种33例。卒中样发作期癫痫简单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发作期[47.3%(26/55)比12.7%(7/55)、69.1%(38/55)比27.3%(15/55)和38.2%(21/55)比5.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MELAS综合征患者脑电图均存在异常改变,卒中样发作期脑电图仪波频率变慢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发作期[7.3%(4/55)比30.9%(1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AS综合征患者在卒中样发作期内各种类型癫痫发作均较非发作期显著增多,但癫痫波在非发作期同样常见。
杨西爱陈涛李德帅刘毅
关键词:MELAS综合征癫痫脑电描记术
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氧化应激及自由基的影响被引量:50
2017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氧化应激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比较两组疗效、丙二醇(MDA)、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醇(SOD)、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DA、LPO、S-100β、NSE、IL-1、TNF-α,NIHSS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OD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疗效肯定,可缓解氧化应激损伤,有利于自由基清除。
陈冬丽汪显琪李江刘毅
关键词:依达拉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氧化应激自由基
急性脑梗死患者LDL-C、Hcy、Npt、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新蝶呤(Np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诊治ACI死患者68例为ACI组,选取同期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ELISA法测定2组血浆Hcy、Npt,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C,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CI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1.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P<0.05);ACI组血浆LDL-C(4.98±0.89)mmol/L、Hcy(38.96±4.89)μmol/L、Npt(2.45±0.48)ng/ml、CRP(6.89±0.48)mg/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93)mmol/L、(18.02±3.88)μmol/L、(1.38±0.59)ng/ml、(1.58±0.56)mg/L(P<0.05),而颈动脉IMT(1.85±0.32)mm大于健康对照组(0.42±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中软斑亚组、混合斑亚组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显著高于硬斑亚组(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12、0.326、0.345、0.369,P<0.05)。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显著高于斑块不稳定患者,提示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可反映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
杨西爱龚家明刘毅赵雪胡德蓉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新蝶呤内膜中层厚度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和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刺激小脑齿状核组(DNS组)和电刺激小脑顶核组(FNS组)各10只,NC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3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DNS组和FNS组分别于再灌注同时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和小脑顶核。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图象分析仪测定光密度值。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DNS组及FNS组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FNS组较I/R组和DNS组降低(P<0.05),I/R组与D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抑制NF-κB的活化和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龚家明罗勇蒋开夫刘毅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核因子-ΚB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观察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富马喹硫平片,初始剂量50 mg/d,睡前服用,逐渐增至100~40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片,初始剂量2.5~5 mg/d,睡前口服,1周以后增加至10 mg/d。2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及认知功能障碍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对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抽血测定过氧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3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4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MSE评分、血清SOD水平明显提高,ADAS-cog、ADL、BEHAVE-AD评分及血清LPO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9、1.753、4.797、4.380、2.459、1.723,P=0.000、0.041、0.000、0.000、0.000、0.044);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嗜睡、恶心、神经麻痹、肌张力增高、兴奋、便秘及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7、0.997、3.017、2.060、0.997、0.504、0.997,P=0.318、0.318、0.082、0.151、0.318、0.448、0.318)。结论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涛王靖蕾施静静金泉伟刘毅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胆碱酯酶抑制剂老年人
DEC1、LXRβ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1(differentiation type embryonic cartilage development genes 1,DEC1)、肝X受体β(Liver X receptorβ,LXRβ)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检测入组对象血清DEC1、LXRβ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DEC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LXR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DEC1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P<0.05);随着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血清DEC1水平不断升高(P<0.05)。随着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加重,血清LXRβ水平不断降低(P<0.05);随着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血清LXRβ水平不断降低(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EC1水平与LXRβ水平呈负相关(r=-0.331,P=0.009)。结论 DEC1、LXRβ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且DEC1可能通过负向调控LXRβ进而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加重、功能障碍程度加重过程中发挥作用。
施静静陈涛刘毅金泉伟王婧蕾徐杰
关键词:脑梗死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附502例报道)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发生率、时间及影响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以内、6~24h、24-48h、48-72h及72h以上进行分组CT动态观察。结果血肿扩大发生率26.30%,其中发病6h内为48.80%,6~24h为30.69%,24-48h为17.35%,48-77h为15.00%,72h以上为6.4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72h内血肿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病程愈短,发生血肿扩大机会愈大;血肿形态不规则、合并有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者可能是引起血肿继续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
蒋开夫刘毅何芸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
2006年
目的比较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评价微创术的手术时机。方法选择2001年—2005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63例,其中微创手术79例,内科治疗84例。结果治疗两周时微创手术组卒中量表评分(SSS)高于内科治疗组(P<0.001),6h^24h手术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其他时间组。结论微创清除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的早期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后期效果有待再评价,(6~24)h是最佳手术时机。
刘毅蒋开夫王东
关键词:微创清除术脑出血手术时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