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和平

作品数:28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栽培
  • 8篇早籼
  • 8篇早籼稻
  • 8篇水稻
  • 8篇籼稻
  • 7篇机插
  • 6篇早稻
  • 5篇双季早稻
  • 5篇高产
  • 4篇育秧
  • 3篇沿江
  • 3篇油菜
  • 3篇栽培技术
  • 3篇晚稻
  • 3篇肥料
  • 2篇性状
  • 2篇沿江地区
  • 2篇秧苗
  • 2篇秧苗素质
  • 2篇移栽

机构

  • 19篇庐江县农业技...
  • 8篇安徽省庐江县...
  • 7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技...
  • 1篇安徽省庐江县...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8篇吕和平
  • 19篇周兵
  • 19篇吴小文
  • 18篇张晓红
  • 17篇尹玲
  • 17篇吴晨阳
  • 17篇潘志军
  • 8篇徐济春
  • 6篇江波
  • 4篇吴文革
  • 4篇陈周前
  • 3篇宛晓萍
  • 3篇李永友
  • 3篇范友胜
  • 3篇张进山
  • 2篇孙茂虎
  • 2篇杨惠成
  • 2篇王荣明
  • 2篇李强
  • 2篇李泽福

传媒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稻米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小麦栽培用滴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麦栽培用滴灌装置,包括滴管口和滴管基座,所述滴管基座的底部设有滴管口,滴管基座为中空结构且顶部设置开口,所述滴管基座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转动安装有旋转转轴,滴管基座的内壁上设置有井盖,...
潘志军周兵吕和平吴小文吴晨阳张晓红尹玲江波徐济春
文献传递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潘志军吴小文陈刚吴晨阳张晓红尹玲吴文革吕和平
关键词:双季晚稻机插秧龄秧苗素质
育秧基质在机插双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育秧基质在机插双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农粳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育秧基质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形成要素的影响。[结果]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上与全营养土处理和全育秧基质处理相差不大,在实际产量上,呈现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全育秧基质处理>全营养土处理的趋势;秧苗期针对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采取多效唑化控,可以显著控制该处理的植株高度,达到该地区毯状机插较为理想的栽插植株高度(17.7cm),同时还可以增加植株根系长度,提高植株栽插质量。全营养土处理在控制秧苗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上效果最佳。[结论]毯状机插双季晚稻育秧时,采取一半基质一半营养土制成混合育秧基质效果最优,不仅可提高产量,而且还可有效减少育秧成本,可作为当地双季晚稻毯状机插秧推广的模式。
柯鹏飞吴晨阳吴小文潘志军张晓红周兵吕和平
关键词:育秧基质机插双季晚稻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因子对Ⅲ优98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效应模型,分析得出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总结出“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产量≥8 250 kg/hm^2的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16.5万-18.0万/hm^2,纯氮量196.5-213.0 kg/hm^2,2,4-D控蘖时间在群体茎蘖达到248.0万-255.0万/hm^2时,三因子取平均值时产量为9 027.0 kg/hm^2。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通过氮肥管理和2,4-D控蘖,使群体和个体各性状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范友胜卢爱芳李强吕和平袁明中尹玲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
不同育秧基质与营养土配比对双季早稻毯状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筛选适合双季早稻机插适宜的机插秧育秧基质与营养土比例。[方法]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研究5种不同比例的育秧基质与营养土配比处理(即全部营养土、1/4育秧基质+3/4营养土、2/4育秧基质+2/4营养土、3/4育秧基质+1/4营养土和全部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叶蘖动态、成穗率和产量构成性状等的影响。[结果]2/4育秧基质+2/4营养土配比培育的秧苗成苗率较高,秧苗素质和栽秧质量较好,实测产量最高。同时,采用该配比育秧可以大幅节省用土,减小早稻育秧取土困难问题。[结论]2/4育秧基质+2/4营养土配比可成为庐江县双季早稻毯状机插秧可推广的模式。
周兵张晓红潘志军吴晨阳吴小文吕和平尹玲
关键词:育秧基质早稻机插秧苗素质
一种无土水稻实验栽培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土水稻实验栽培装置,包括设置为中空结构的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的拉出内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滑槽,两个限位滑槽内均滑动安装有限位滑块,两个限位滑块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安装底座内并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活动柱,...
周兵吕和平吴小文江波张进山吴晨阳潘志军张晓红尹玲徐济春
文献传递
早籼稻塑盘育秧抛栽高产群体发育指标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试验以早籼稻塑盘育秧抛栽密度、施N量、N素花粒肥比重等3个栽培因子优化设计的15种处理水平组合方案的实施,建立了15种产量差异显著的20套田间小区群体。通过对各小区群体的产量及与产量显著相关的29个群、个体性状(发育指标)统计分析研究,证明了早籼稻盘育抛栽高产群体的发育类型具有多样性,建立了试验因子与产量和29个群、个体性状间的回归模型;模拟出3个产量水平段(<7500、7500 ̄9000和>9000kg/hm2)的群、个体性状发育指标值和两种产量水平(7500 ̄9000和>9000kg/hm2)的栽培因子适宜取值范围;初步提出了早籼稻盘育抛栽高产群体发育指标及其建立与调控技术方案。
吕和平陈周前袁明中范友胜宛晓萍孙茂虎尹玲李强
关键词:早籼稻塑盘育秧抛栽
庐江县单季粳稻品种产量与抗病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庐江县常见的14个单季粳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较适宜庐江县种植的单季稻品种。试验采取单因子随机重复,观察记载水稻生育期,通过分析粳稻生育期、产量以及抗病性,综合该地区单季稻的生长进程,筛选出来自江苏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繁育的镇稻18作为庐江单季常规粳稻种植的主推品种。
吴小文张晓红徐济春尹玲周兵吕和平
关键词:粳稻抗病性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气象要素分布及其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探究沿江地区双季稻生产季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及其对双季稻生育特征的影响,以18个常规早、晚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进行定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季稻生产季气象要素分布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早稻季移栽期日均温与缓苗时间(-0.725**)呈极显著负相关,移栽期至始穗期日最低温度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0.564**)和产量(0.805**)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扬花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95**)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63**)呈极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与产量(0.535**)呈极显著正相关;晚稻季移栽期日均温与缓苗时间(0.787**)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扬花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741**)、产量(-0.565**)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63**)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0.504**)、产量(0.718**)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产量(-0.601*)呈显著负相关。沿江双季稻北缘区可通过配置熟期适宜温光高效利用双季稻品种,优化播期和茬口衔接,培育适龄壮苗,强化大田避灾栽培,提高光温资源利用,降低双季稻生产风险,提高稻米品质与产量。
潘志军吴晨阳吕和平吴小文张晓红何海兵柯健武立权宫传英周兵
关键词:双季稻气象要素生育特性
高温与寡照阴雨复合灾害性天气对沿江平原晚稻生产的影响与启示被引量:5
2019年
2017年沿江平原地区晚稻生产期间出现极端高温与寡照阴雨复合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对该区晚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产量大幅降低。通过对处于沿江平原典型区域的庐江县晚稻生长期间主要天气过程进行剖析,探讨气象条件、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晚稻产量及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12日至8月7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表现出平均温度高、极端温度高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气温“强度”和“力度”为近10年之最;8月29日至10月19日的持续寡照阴雨天气表现出寡照时间长且集中、持续阴雨时间长、雨量多等特点,寡照时间为近10年之最。复合性灾害天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晚稻群体发育质量,严重降低了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加重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晚稻实际产量降幅达到30%左右。并对今后沿江平原晚稻生产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吴晨阳周兵吕和平吴小文潘志军宫传英张晓红尹玲何海兵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晚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