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云飞

作品数:56 被引量:27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岭市科技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肿瘤
  • 21篇乳腺
  • 20篇胃癌
  • 19篇乳腺癌
  • 19篇腺癌
  • 14篇胃肿瘤
  • 14篇淋巴
  • 14篇淋巴结
  • 10篇蛋白
  • 9篇基因
  • 8篇细胞
  • 8篇病理
  • 6篇预后
  • 6篇乳腺肿
  • 6篇乳腺肿瘤
  • 6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6篇腺肿瘤
  • 5篇手术
  • 5篇胃癌细胞

机构

  • 5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辽宁省肿瘤医...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滕州市中心人...
  • 1篇杭州市疾病预...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作者

  • 55篇吴云飞
  • 19篇徐惠绵
  • 14篇陈峻青
  • 9篇李永峰
  • 8篇宋英杰
  • 8篇王舒宝
  • 7篇樊涛
  • 7篇金锋
  • 5篇朱海涛
  • 5篇王超奇
  • 4篇陈波
  • 4篇单吉贤
  • 4篇金峰
  • 3篇马薇
  • 3篇周珩
  • 3篇冯俊
  • 3篇李继光
  • 3篇张慧
  • 3篇辛彦
  • 2篇刘庆华

传媒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中国肿瘤临床
  • 6篇现代肿瘤医学
  • 5篇中华肿瘤防治...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1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5
  • 2篇1992
  • 1篇199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进食在胃癌全胃切除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口饲与鼻饲在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72例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口饲和鼻饲,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切口愈合、死亡率、并发症率和术后白蛋白及脂肪乳用量、术后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率、切口愈合、并发症率、术后白蛋白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营养支持耐受性较好。术后第12天时,两组的体重、肝功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口饲组脂肪乳用量[(2111.11±589.93)ml]较鼻饲组[(2708.33±1092.99)ml]少(P=0.005),进食时间较鼻饲组提前(P<0.05),平均住院费用[(24934±641)元]较鼻饲组[(29324±1604)元]低(P=0.014),术后平均住院日[(14.11±1.75)d]较鼻饲组[(15.94±4.41)d]短(P=0.02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全胃切除患者而言,术后早期口饲效果优于鼻饲。
朱海涛吴云飞徐惠绵
关键词:胃肿瘤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鼻饲
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保留乳房手术被引量:2
2007年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影响着乳腺癌总体生存率的提高。LABC的涵盖范围伴随着TNM分期系统的修订而不断变化。已有的研究证明,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进行保留乳房手术(BCT),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保留乳房手术的指征已逐渐取得共识。开始治疗之前准确记录或定位肿瘤,要保证足够的阴性切缘。对于腋窝淋巴结手术问题仍有争议,多数主张常规进行清除手术。预后上不差于早期乳腺癌作保留乳房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朱海涛吴云飞
关键词:保留乳房
淋巴结转移比率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比率(MLNR)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4个月,5年生存率为72.34%(68/94)。总MLNR为0.31(486/1 55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ER状态、放疗与否和MLNR影响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P〈0.05),而患者年龄、绝经与否、PR状态、内分泌治疗与否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MLNR(OR=2.565,95%CI=1.043-6.309,P=0.040)和肿瘤大小(OR=2.220,95%CI=1.045-4.716,P=0.038)是影响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MLNR是影响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其预测效果比淋巴结转移数目更为准确和客观。
李永峰吴云飞张慧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切除术肿瘤转移肿瘤分期预后
青年与高龄胃癌病人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对38例青年胃癌及46例高龄胃癌病人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年组Bor.3、4型胃癌较多,高龄组Bor.2型胃癌较多,青年组浸透浆膜较多,且多为低分化腺癌呈弥漫状生长,而高龄组高分化腺癌呈团块状生长较多,即青年组胃癌生物学行为较恶,高龄组相对较佳,对青年胃癌应尽量扩大切除。
吴云飞王舒宝齐春莲
关键词:胃肿瘤临床病理学青年人
β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癌变不同阶段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β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癌变各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乳腺非典型增生、30例导管内癌和3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β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另3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程度不同(χ2=31.547,P=0.000)。随着从正常乳腺组织到出现非典型增生进展为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变化,βⅢ-微管蛋白表达率呈增高趋势。除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非典型增生组、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高于正常乳腺组(z=-2.168,P=0.030,z=-3.878,P=0.000,z=-5.017,P=0.000);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z=-2.136,P=0.033,z=-3.593,P=0.000)。而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82,P=0.138)。结论βⅢ-微管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有可能在促使乳腺癌过度增殖及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冯俊冯俊应荣彪李建军徐惠绵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管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NDRG1和相关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ER、PR、突变型p53、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中NDRG1、ER、PR、突变型p53及c-erb-B2表达情况,并行相关性分析;分析NDRG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早期乳腺癌患者NDRG1呈高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NDRG1低表达(P=0.014);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NDRG1表达无明显相关性;NDRG1表达与突变型p53表达呈负相关(r=-0.233,P=0.035),与ER、PR和c-erb-B2表达无关(P>0.05)。结论 NDRG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抑制作用,可作为乳腺癌基因研究和治疗的靶点。
马薇金峰吴云飞
关键词:NDRG1ERPRP53C-ERB-B2
胃癌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增殖比率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为了了解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DNA/角蛋白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测定50例胃癌细胞DNA含量、S期及G_2/M期细胞比率,并就其与胃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二倍体癌,浆膜受侵者S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未受侵者(P<0.05).异倍体癌,浆膜受侵者G_2/M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未受侵者(P<0.05),团块状生长者G_2/M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弥漫状生长者(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G_2,/M加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淋巴结转移枚数多于5枚者的S和G_2/M期细胞比率分别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和转移枚数少于5枚者(P<0.05),淋巴结转移至第Ⅱ站以远者G_2/M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和转移至第Ⅰ站者(P<0.05).结论:胃癌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增殖比率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确有一定关系.
吴云飞陈峻青王舒宝
关键词:癌生物学胃癌细胞DNA含量细胞增殖S期细胞比率
全文增补中
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诊治的研究
徐惠绵王振宁辛彦吴云飞孙哲黄宝俊路平邢承忠鲁翀郭澎涛李凯陈波侯滨
一、技术说明  1. 早期胃癌转移规律及病理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总结了国内单中心、大样本早期胃癌转移率、转移类型及影响血行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生物学特点,提出了缩小手术(A、B)、标准根治术和辅助化疗的适应症。  2. 进...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诊治
乳腺巨大脂肪瘤1例报道被引量:1
2010年
李永峰宋英杰樊涛吴云飞
关键词:肿大淋巴结表面光滑超声检查左乳房低回声肿物
EGFR、VEGF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及肝转移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EGFR、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及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大肠癌(其中淋巴结转移33例,肝转移30例)组织中EGFR、VEG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EGFR、VEGF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相关性(P<0.05)。EGFR与VEGF的高表达成正相关。结论:EGFR和VEGF的过度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EGFR和VEGF的联合检测对评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冯俊吴云飞徐惠绵
关键词: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转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