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兵

作品数:19 被引量:394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降水
  • 7篇夏季
  • 7篇环流
  • 6篇暴雨
  • 5篇季风
  • 4篇夏季风
  • 4篇长江
  • 4篇大暴雨
  • 3篇热带
  • 3篇暴雨过程
  • 3篇大暴雨过程
  • 3篇大气环流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夏季风建立
  • 2篇南海夏季风建...
  • 2篇急流
  • 2篇降水概率
  • 2篇副热带
  • 2篇长江流域
  • 2篇长江中游

机构

  • 16篇南京气象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市气象科...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作者

  • 19篇周兵
  • 15篇何金海
  • 11篇徐海明
  • 2篇王黎娟
  • 2篇吴国雄
  • 2篇谭言科
  • 1篇何敏
  • 1篇郭幼君
  • 1篇韩慎友
  • 1篇韩桂荣
  • 1篇葛明
  • 1篇陆晨
  • 1篇李青春
  • 1篇雷振发

传媒

  • 6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新疆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7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被引量:41
2000年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相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实验结果指出,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印缅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何金海徐海明周兵王黎娟
关键词:大尺度特征NCEP/NCAR气旋性环流夏季风爆发印缅槽
1998年武汉大暴雨过程的切变涡度及非绝热加热垂直结构分析被引量:13
2001年
文中通过比较 1 998年武汉大暴雨期间相对涡度、切变涡度和纬向切变涡度 (ζs1) ,发现ζs1中心与暴雨中心位置有更好的对应关系 ,其在时序上高空负纬向切变涡度发展要超前强降水出现约 1 d。暴雨发生前高空反气旋性涡度增强 ,且与此同时 ,低层要求有正涡度发展。暴雨发生时段对应着 Q1,Q2 的高值区 ,并具有强上升运动 ,且 Q1,Q2 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视热源中心在 45 0 h Pa,而水汽汇中心主要在 6 0 0 h Pa附近。Q1,Q2 局地变化和平流变化是反位相分布的 ,共同的作用是减小对加热的贡献。Q1中局地变化可省略 ,但 Q2 中局地变化在第2次强降水时段可达 4K/d左右 ,因此不能省略。垂直输送项在 Q1,Q2
周兵徐海明谭言科何金海
关键词:大暴雨过程视热源水汽汇
中国和日本气候极端降水研究被引量:17
1999年
采用气候极端降水分析方法,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了近40年中国和日本不同量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阶段性气候极端降水在降水长期变化中的差异,并分析比较了我国华北降水不同变化阶段日雨量的变化特征,指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极端降水的量值上。
山崎信雄何金海周兵
关键词:降水变化
江淮入梅前后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高北跳西伸的可能机制被引量:51
2001年
该文首先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前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入梅前期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副热带高压首先在太平洋中部增强北跳 ,而后向西扩展导致太平洋副高西部脊 ( 1 2 0°E)的增强北跳。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太平洋中部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和西伸之前 ,副热带高压南侧ITCZ中对流和孟加拉湾北部的对流活动明显并且都经历了一次增强活跃过程 ,这意味着热带ITCZ和孟加拉湾北部对流的异常活跃可能对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西伸产生影响。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表明 ,赤道中太平洋ITCZ中对流异常活跃不仅可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移 ,而且还可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伸 ,与诊断分析结果相一致。
徐海明何金海周兵
关键词:大气环流梅雨季节西太平洋副高
北京城区夜间强降水的统计预报
1991年
本文从夜间强降水天气分析着手,采用天气形势、单站指标等消空方法,应用线性分析的统计学理论,建立了北京城区7、8月份夜间强降水预报方程。分析发现,本地潜在不稳定条件σ_L~*和水汽条件是很好的消空指标,且与预报因子间存在着差异。历史拟合率或回报率与实际预报的检验表明,预报方程总的预报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周兵陆晨李青春
关键词:降水统计预报
“94·7”北京大暴雨数值分析被引量:8
1995年
受西风带蒙古低空冷涡、台风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1994年7月11-12日控制我国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发生了一次由纬向型向经向型的转变。7月12日北京出现了大暴雨。作者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数值试验,探讨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分析北京地区特大暴雨触发机制。
周兵葛明
关键词:特大暴雨急流暴雨降水分析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特征及其与夏季区域降水的关系被引量:22
2000年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相 30~ 5 0 d振荡 ,当低频感热增强 ,则同期高原降水量减少 ;反之 ,则高原降水量增加。低频纬向风传播分析发现 1 995 /1 996年冬季高原是低频振荡的汇 ,2 0 0 h Pa低频纬向风在冬季与低频地面气压有显著的负相关 ,与地面低频感热的位相差为 3π/8,时间滞后约为 1周。进一步分析表明 :2 0 0 h Pa纬向风与夏季拉萨等地降水具有正相关 ,而与华北等地的降水具有负相关 ,且均能通过 α=0 .0 5信度检验。
周兵何金海徐海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夏季区域降水
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被引量:36
2003年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 ,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 ,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 ,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 ,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 ,上述季风指数在反映夏季环流和降水等方面效果显著 ,能很好地刻划东亚夏季风强度。同时指出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密切相关 ,在空间场上表现出东亚 /太平洋型 (EAP型 )遥相关特征。高指数年副高偏南 ,长江中下游为涝 ;低指数年则相反。
周兵何金海吴国雄韩桂荣
关键词:副热带季风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被引量:4
2004年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孟加拉湾槽加深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孟加拉湾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何金海王黎娟徐海明周兵
关键词:大尺度特征
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重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本文采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的高质量高分辨资料和美国NCEP提供的40年再分析资料以及相关的海温和副高参数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垂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外强迫的关系,发现在月平均图上,西太平洋副高中心(或脊线)附近看不到下沉气流,但在侯平均图和日平均图上线附近的若干区域下沉流明显,这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准定常和瞬变部分的环流结构特征有显著不同,在副高北侧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上有暴雨发生时,其凝结潜热激发的经圈环流对相应经度上的副高脊线附近的下沉气流有显著贡献,分析表明,脊线附近高(低)空的下沉气流分别来自副高北(南侧),表明副高是中高续和低纬度系统相互连结的纽带,相关统计指出,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三个参数(面积,强度和脊线纬度)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很高的相关,降水偏多(少),副高面积偏大(小),强度偏强(弱),脊线偏南(北),这说明与降水相应的凝结潜热对副高的年际异常有重要影响,近海海曙和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和 副高三参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表明东亚经向和纬向海南热力差是影响副热带夏季降水和西太平副高年际变化的基本因子,数值试验结果指出,近海海温异常所形成的感热加热能在其侧激发一个宾反气施环流,从而影响副高的强度(面积)的南北位置。
何金海周兵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经圈环流年际变化近海海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