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容

作品数:1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视网膜
  • 10篇网膜
  • 8篇血管
  • 5篇病变
  • 4篇新生血管
  • 4篇小鼠
  • 4篇脉络膜
  • 3篇断层扫描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视网膜新生血...
  • 3篇注射
  • 3篇相干
  • 3篇相干断层扫描
  • 3篇脉络膜疾病
  • 3篇光相干断层扫...
  • 3篇光学
  • 3篇光学相干
  • 2篇动脉阻塞
  • 2篇血管造影

机构

  • 11篇温州医学院附...
  • 5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6篇周容
  • 13篇刘晓玲
  • 11篇孙祖华
  • 11篇林冰
  • 4篇周挺业
  • 4篇李英姿
  • 4篇李英姿
  • 3篇郑微微
  • 2篇贾晓林
  • 2篇高伟娜
  • 2篇李明翰
  • 2篇潘琪琦
  • 2篇张逸夔
  • 2篇李明翰
  • 1篇张娟娟
  • 1篇孥岩
  • 1篇袁志兰
  • 1篇董徐洁
  • 1篇李岩
  • 1篇钱海滨

传媒

  • 6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中国眼底病论...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点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图像特征,探讨OCT在评估AZOOR发生、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AZOOR患者52例6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0只眼,女性44例56只眼;年龄15~65岁。均以视力下降、闪光感、暗点及眼前遮挡感为主述就诊。根据眼底有无改变将患者分为I、Ⅱ型AZOOR,分别为28、38只眼。Ⅱ型AZOOR38只眼中,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9只眼、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25只眼、多灶性脉络膜炎(MC)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行视野检查37只眼;视网膜电图(ERG)检查32只眼,其中I型AZOOR28只眼,Ⅱ型AZOORMEWDS4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48只眼,其中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22只眼。随访15d~2年。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OCT图像特征。结果Ⅱ型AZOOR38只眼中,MEWDS9只眼就诊时眼底均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白点。PIC25只眼眼底均可见后极部散在黄白色、边界清楚,周围有色素的点状萎缩病灶,其中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3只眼。MC4只眼玻璃体腔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眼底后极部可见散在分布的多处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病灶。视野检查结果显示,I型AZOOR28只眼中,中心和旁中心暗点15只眼;生理盲点扩大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局部视野损害9只眼;非特异性视野改变,散在暗点4只眼。Ⅱ型AZOORMEWDS9只眼主要表现为暗点和局部多处视野缺损。ERG检查结果显示,I型AZOOR28只眼中,眼暗视及明视ERG振幅均较对侧眼降低,暗视ERG振幅下降更明显12只眼;仅表现为暗视ERG振幅下降9只眼;无明显改变7只眼。Ⅱ型AZOORMEWDS4只眼均可见暗视及明视ERG振幅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FFA和(或)ICGA检查结果显示�
周容林冰孙祖华郑薇薇李英姿周挺业刘晓玲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疾病特征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前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中Bruch膜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分型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治疗前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CBRP—C)中Bruch膜(BM)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中的分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CSC并经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60例患者6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激光光凝治疗51只眼,半剂量PDT治疗9只眼。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采用频域OCT扫描黄斑区,以BM为核心观察指标对CBRP—C行整体观察。根据BM反射带是否显现,将其分为不可辨型BM和可辨型BM。再根据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有无液腔,将可辨型BM分为显型BM和隐型BM。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CBRP—C中BM分型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60只眼均为可辨型BM。其中,显型BM59只眼,占98.3%;隐型BM1只眼,占1.7%。治疗后1个月,激光治疗组51只眼中,可辨型BM50只眼,占98.0%;不可辨型BM1只眼,占2.0%。可辨型BM50只眼中,显型BM34只眼,占68.0%;隐型BM16只眼,占32.0%。PDT治疗组9只眼中,可辨型BM8只眼,占88.9%;不可辨型BM1只眼,占11.1%。可辨型BM8只眼中,显型BM1只眼,占12.5%;隐型BM7只眼,占87.5%。结论CSC患眼治疗前后CBRP—C中BM在OCT中均存在显型BM,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好转。
周容贾晓林孙祖华林冰高伟娜郑微微李英姿刘晓玲
关键词:色素上皮BRUCH膜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建立简单的、成模效率高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C57BL/6小鼠模型。方法89只C57BL/6乳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传统法和两种改良法建立模型,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母鼠死亡率、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随机取1只眼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另1只眼行ADP酶法视网膜铺片,进行染色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法相比,两种改良法母鼠死亡率低,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较高。改良Ⅰ组视网膜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增生细胞数和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Ⅱ组与改良Ⅰ组比较,乳鼠存活率高,细胞增生和无灌注区明显且程度适中。结论两种改良法简单、稳定且高效,均能构建典型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改良法Ⅱ是适合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的一种方法。
潘琪琦周容刘晓铃
关键词:动物模型新生血管视网膜
醋酸曲安奈德和曲安奈德后Tenon囊下注射治疗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
李英姿刘晓玲程凌云林冰郑微微董徐洁李明翰孙祖华周容
A2A腺苷受体基因敲除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目的: 腺苷是腺嘌呤核苷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中,在组织缺氧时由ATP大量分解产生。心、脑、肾等组织急性缺氧时,腺苷作用于局部组织产生明显的扩血管作用,改善血供;组织慢性缺氧时,腺苷通过直接或间...
周容
关键词:基因敲除新生血管腺苷受体免疫组化标记视网膜病变
文献传递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疗效分析
孙祖华刘晓玲林冰李英姿李明翰周容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疗效。方法:58例(58只眼)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纳入本研究。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18例,其中2例伴有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O伴BRVO),2例伴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BRAO伴CRVO);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40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AO伴CRVO)。男32例,女26例,年龄36~86岁,平均(62.12±13.79)岁。所有患者均单眼发病,病程4 h^20 d,平均(5.13±5.05)d。视力LP^1.0,平均(0.17±0.30)。所有患者均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天2次,疗程3 d^6周,平均(2.24±1.18)周。同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口服阿司匹林扩血管、弥可保营养神经以及配合局部按压眼球等治疗,随访时间1周~6周。通过视力、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观察视功能变化及视网膜水肿、黄斑体积以及视网膜动脉再通情况。结果:除了2例2只CRAO伴CRVO患眼在治疗后1周眼底灰白色水肿加重以外,所有患眼在治疗后不同时间随访,阻塞部位灰白色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樱桃红斑逐渐消失。治疗后1周、2周、3周与治疗前平均视力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显示治疗后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平均黄斑体积(CMV)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3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只患眼在治疗后复查了FFA,其中10只患眼在治疗后1周复查FFA,除了1只患眼无明显改善外,其他9只患眼均显示A-RCT时间缩短,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缩短,视网膜血管充盈好转。6只患眼在治疗后2周、1只患眼在治疗后3周复查FA,上述情况均明显好转。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循环,改善视功能,治疗视网膜�
孙祖华林冰周容张逸夔李英姿李明翰何自芳刘晓玲
关键词:视网膜动脉阻塞银杏达莫注射液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
目的建立简单,成模效率高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C57BL/6)模型,使之适合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89只C57BL/6J乳鼠随机分3组,分别用传统法和两种改良法建立模型,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
潘琪琦周容刘晓玲
文献传递
频域OCT对LHON患者神经纤维层厚度的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描述LHON患者RNFL厚度变化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利用海德堡频域OCT分别对临床拟诊的LHON患者(33例66眼)、正常志愿者(67例67眼)进行环视盘和环黄斑RNFL厚度的测量;同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样,进行3个原发性mtDNA突变位点(G11778A,G3460A和T14484C)的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临床拟诊的LHON病患者分为LHON组和疑似LHON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HON组、疑似LHON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两患病组之间视盘和黄斑颞侧、颞上、颞下、鼻侧、鼻上、鼻下及360。平均RNFL厚度的区别。结果33例临床拟诊的LHON患者中确诊为LHON的患者18例,疑似LHON患者15例。LHON组、疑似LHON组、正常对照组三组之间,环视盘颞侧,颞上,颞下和鼻上的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5.14、11.25、57.10、4.48;P〈0.05),环黄斑颞侧、颞上、颞下、鼻侧、鼻上、鼻下的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07、67.01、85.99、130.21、121.90、128.66;P〈0.05);两两比较示,LHON组较正常对照组环视盘除鼻侧、鼻下象限外的RNFL厚度均萎缩变薄(P〈0.05);疑似LHON组较正常对照组环视盘颞侧、颢上、颞下的RNFL厚度萎缩变薄(P〈0.05);LHON组与疑似LHON组比较,无论是环视盘还是环黄斑,各象限RNFL厚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HON不仅表现为乳斑束神经纤维层的萎缩,视盘颞上及颞下的弓形纤维也显著萎缩变薄,鼻侧神经纤维可相对保留。
高伟娜贾晓林张娟娟孥岩周容刘晓玲
关键词:光学相干LEBER神经纤维层厚度
自发荧光和OCT特征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和视力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眼底自发荧光(FAF)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研究自发荧光和OCT表现与CSC的病程及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对67例(70眼)CSC患者黄斑部进行自发荧光拍摄和OCT扫描,观察不同病程的患者的病变特征.比较各类表型与病程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问的关系。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CSC患者的自发荧光图像表现各异:①正常型:7眼(10%),自发荧光图像表现正常,对应OCT显示神经上皮层均拱形向上隆起,与RPE带分离,下方有液性暗区,光感受器外节完整平坦,均匀-致。②单纯增强型:32眼(46%)。其中28眼(88%)有神经上皮脱离(SRD),自发荧光主要表现为SRD范围内自发荧光增强,OCT显示神经上皮脱离区外节带表面有不均突起;20眼(62%)伴高荧光颗粒,与眼底所见的黄白色小点基本相对应,对应OCT外节带或RPE表面也有高反射颗粒状样突起。⑧单纯减弱型:9眼(13%),均伴SRD,对应OCT显示外节带完整平坦,均匀-致。④混合改变型:即自发荧光信号高低相间,22眼(31%)。其中17眼(77%)表现自发荧光规则,通常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围绕高自发荧光,OCT显示神经上皮层拱形隆起,下方液性暗区,低荧光区对应外节带光滑平坦,高荧光区对应外节带高反射颗粒状突起。正常或单纯减弱、单纯增强、混合改变规则、混合改变不规则等对应的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80、-3.791、-3.416、-4.049、-3.309、-3.421,P〈0.01)。对应的BCVA,除了单纯增强组与混合改变规则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Z=-2.012,P〈0.05),其余对比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92、-2.676、-2.790、-3.128、-3-311,P〈0.01)。结论CSC患者早期可表现为SRD
林冰孙祖华刘晓玲钱海滨周容袁志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