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博闻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纳米
  • 2篇气相
  • 2篇气相沉积
  • 2篇纳米线
  • 2篇壳结构
  • 2篇化学气相
  • 2篇化学气相沉积
  • 2篇CU
  • 1篇多孔
  • 1篇多孔材料
  • 1篇氧化锌纳米
  • 1篇氧化锌纳米结...
  • 1篇造孔
  • 1篇真空
  • 1篇真空退火
  • 1篇退火
  • 1篇气相沉积法
  • 1篇气相合成
  • 1篇热稳定
  • 1篇热稳定性

机构

  • 6篇中南大学
  • 4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6篇喻博闻
  • 6篇王世良
  • 5篇贺跃辉
  • 4篇侯丽珍
  • 2篇刘新利
  • 2篇马亮
  • 1篇陈国良
  • 1篇马松山
  • 1篇张泉
  • 1篇黄小林
  • 1篇江垚
  • 1篇涂敏
  • 1篇刘俊
  • 1篇梁冰冰
  • 1篇田蜜
  • 1篇苏耿
  • 1篇王超

传媒

  • 5篇粉末冶金材料...
  • 1篇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空心碳纳米球的可控制备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乙酰丙酮铜为原料,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大批量制备C/Cu壳/核纳米颗粒,并通过反应气氛调控C壳层的厚度。将C/Cu壳/核纳米颗粒在1 300℃的真空环境中退火,获得空心碳纳米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退火前和退火后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退火前和退火后的碳壳层的直径、厚度和石墨化程度都没有明显改变,但是样品的比表面积增大了一个数量级。因此,通过C/Cu壳/核纳米颗粒的真空退火,是实现空心碳球可控制备的一条简易途径。
马亮侯丽珍喻博闻黄求来刘俊王世良贺跃辉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真空退火
Cu纳米线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Cu纳米线作为金属纳米线中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未来的微-纳电子器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为实验研究某些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可为电导量子化和尺寸效应等提供理想的模型系统。该文系统地阐述Cu纳米线的合成方法(包括模板辅助法,直接气相沉积法,外场诱导法等)和性能(电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Cu纳米线在实际应用中将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王世良刘新利张泉喻博闻涂敏王超贺跃辉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核/壳结构Co/C纳米颗粒的结构与热稳定性
2017年
以乙酰丙酮钴为原料,采用单步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在600~800℃温度下制备碳包覆钴的核/壳结构Co/C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Raman光谱仪等对合成产物的元素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合成温度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分析Co/C核/壳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差式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研究产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温度下的产物中,Co核的粒径均在10~60 nm之间,C壳层的厚度在10~20 nm之间。随合成温度从600℃升至800℃,Co核由HCP和FCC的混合结构逐步转变为单一的FCC结构,而C层的结晶度逐渐升高。核/壳结构Co/C纳米颗粒在空气气氛下从250℃开始缓慢氧化,结晶度高的C壳层对Co核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宋春蕊喻博闻邝代涛梁冰冰侯丽珍马松山王世良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热稳定性
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热蒸发沉积合成及生长机理
2016年
以ZnO粉末为原料,用N2作为载气,采用无催化辅助的热蒸发法沉积制备ZnO纳米结构,分别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ZnO的物相、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晶体生长理论和实验条件,对ZnO产物的形貌变化和纳米带生长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离气源较近的位置到离出口较近的位置,ZnO纳米结构的形貌由连续颗粒膜逐渐向纳米带、直径大于100 nm和直径小于100 nm的纳米线变化。特别是发现ZnO纳米带除了常见的[001]生长方向外,还有[101]和[203]两种极为罕见的生长方向,这些纳米带都具有上下表面均由(±010)晶面组成的特点。ZnO产物的形貌变化是其生长过程由动力学控制为主转向热力学控制为主的结果,纳米带生长方向不同,可能与其晶核形成过程中的竞争生长有关。
田蜜侯丽珍喻博闻宋春蕊苏耿王世良贺跃辉
关键词:ZNO纳米带纳米线
Ni-Cu多孔薄膜的制备及造孔机理
2015年
以金属铜箔和镍粉为原料,采用涂覆法制备出Ni-Cu多孔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设备对所制Ni-Cu薄膜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进行表征。通过压泡法对所制多孔薄膜的通量及孔径进行测试,并探讨薄膜的成孔机理。研究表明:所制备Ni-Cu多孔薄膜厚度约为50μm,平均孔径约10μm;涂覆面通过Ni粉的松装烧结形成多孔结构;铜箔一测的孔是由于Kirkendall效应所产生的空位沿着晶界扩散在表面聚集而成。
喻博闻江垚周邦鸿贺跃辉王世良
关键词:多孔材料
Cu/C核/壳纳米结构的气相合成、形成机理及其光学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乙酰丙酮铜为原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大批量制备出Cu/C核/壳纳米颗粒和纳米线.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沉积温度可对Cu/C核/壳纳米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很好的控制.比如,沉积温度为400℃时可获得直径约200nm的Cu/C核/壳纳米线,沉积温度为450℃时可获得直径约200nm的Cu/C核/壳纳米颗粒和纳米棒的混合产物,沉积温度为600℃时可获得直径约22nm的Cu/C核/壳纳米颗粒.获得的Cu/C核/壳纳米结构是由一个新颖的凝聚机理形成的,而这种机理不同于著名的溶解-析出机理.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u/C核/壳纳米线和纳米颗粒均在225nm处出现Cu的吸收峰,同时在620和616nm处分别出现了纳米线和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Cu/C核/壳纳米线在312和348nm处、Cu/C核/壳纳米颗粒在304和345nm处出现荧光发射谱峰.
黄小林侯丽珍喻博闻陈国良王世良马亮刘新利贺跃辉
关键词:CU壳结构纳米线光学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