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华荣

作品数:16 被引量:459H指数:9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纵向岭谷
  • 6篇纵向岭谷区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壤侵蚀
  • 4篇公路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公路沿线
  • 2篇流域
  • 2篇澜沧江流域
  • 1篇优化配置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分布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生产过程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效应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长安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有色金属矿产...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陕西财经学院

作者

  • 16篇姚华荣
  • 11篇崔保山
  • 6篇杨志峰
  • 3篇董世魁
  • 3篇朱建军
  • 2篇刘世梁
  • 2篇戴君虎
  • 2篇翟红娟
  • 2篇王娟
  • 2篇王娟
  • 1篇李团胜
  • 1篇赵淑青
  • 1篇刘硕
  • 1篇姚维科
  • 1篇温敏霞
  • 1篇王娟
  • 1篇陈国华
  • 1篇李晓文
  • 1篇衷平
  • 1篇赵慧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4
  • 3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199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应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云南澜沧江流域1985年、2000年的景观类型转化及其景观格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间的相互转化较频繁;在景观尺度上,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斑块形状变得较规则、简单,斑块的聚集度、连接性变好,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使各景观要素的结构与格局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高覆盖草地的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变化相一致,而疏林地、中覆盖草地、水田、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变化相反,旱田的景观格局变化较复杂;景观要素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有80%的景观类型分布在海拔1 000~2 500 m之间,海拔2 500 m是澜沧江流域人类活动与该区景观类型的重要分界线,人类活动对澜沧江流域的干扰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
王娟崔保山姚华荣
关键词:GIS
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壤表层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79
2006年
以纵向岭谷区内云南省境内的丽江—景洪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根据路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公路等级、修建的时段,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通过公路沿线94个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全量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沿公路的纵向、横向和垂向分异特征性。在纵向上,Cu,Zn,Pb,Cr,Cd,As,Mg和Mn等8种重金属全量存在北段高于中段和南段的特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对铅、镉、锌的纵向差异存在一定影响。横向空间分异性显示,虽然在不同的土壤种类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值差异很大,但公路沿线重金属与公路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公路对横向的空间分异性存在决定性影响,影响带宽度约为50m;垂向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异性不如横向分异明显,仅显示在近公路处有重金属富集现象;而在公路施工区,受人工护坡等工程的局部影响,垂向分异性不显著。
朱建军崔保山杨志峰董世魁姚华荣
关键词:重金属公路沿线纵向岭谷区
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与扩展效应被引量:21
2006年
运用A RC I/NFO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内典型公路沿线1km、2km、5km和20km缓冲带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扩展强度指数,研究了公路沿线土地变化及公路的扩展效应。研究表明:①各缓冲带内均存在林地向耕地和草地退化的现象;②研究区自然状况完好,林地与草地所占比例之和均超过土地总面积的80%,但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性;③景洪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排序为La2k0m>La5km>La2km>La全区>La1km,保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于景洪,排序情况La1km>La2km>La5km>La全区≈La2k0m;④公路的扩展效应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扩展效应不显著。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公路扩展效应的影响阈为公路周边1~5km。
朱建军崔保山姚华荣董世魁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公路沿线纵向岭谷区
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
崔保山杨志峰董世魁刘世梁白军红刘新会李晓文李绍才胡波翟红娟刘杰魏国良衷平姚维科朱建军姚华荣王娟赵慧赵淑青高丽娜郑钰温敏霞姚敏任丽华
(1)任务来源  该成果主要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之课题“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系统变化交互作用(2003CB415104)”、国家科技攻关西部重大专项课题“西部大型水电工程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关键词:生态效应生态系统公路网
1992—2020年横断山区植被分布与植被活动变化被引量:9
2022年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多条重要江河的上游,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生态保护的优先区域之一,区域植被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横断山区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但囿于资料和调查不足,对于横断山区全域性、长时段的植被变化及其与海拔关系研究相对较少。鉴此,本文结合使用1992—2020年间多种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和2000—2020年间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转移矩阵、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转换、植被覆被面积与平均海拔变化关系以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横断山区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针叶林与灌丛—草地镶嵌类型。植被发生变化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河谷和南部低海拔区域,草地多向森林特别是常绿针叶林转换,植被覆被逐渐向好。这表明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起到重要积极作用。时间序列数据显示,植被覆被面积变化剧烈的时期往往处在政策实施的起始阶段。②植被活动整体呈现增强趋势。在植被类型未变化的区域中,75%以上区域植被活动增强,其中超20%的区域显著增强(P<0.05),且森林植被活动增强趋势大于草地。③对植被活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地形条件。尽管大部分区域植被活动受气候变暖影响而增强,但在干热河谷的植被活动明显受到降水减少的限制。有近1/4面积的植被活动在减弱,主要分布在山地东坡或南坡,或与降水较多、山高坡陡而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关。这些发现可为横断山区生态保护政策效益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植被变化预测提供�
杨靖戴君虎姚华荣姚华荣陶泽兴
关键词:植被分布转移矩阵
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60
2008年
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纵向岭谷区的核心区-澜沧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在这16 a期间,景观结构变化导致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在时空分异性较强,生态安全程度呈下降趋势,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澜沧江流域的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布形态及其下降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较低的生态安全指数(ES≤0.5)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下游呈东北-西南近"Y"形并沿江扩展,而较高的生态安全指数(ES≥0.6)主要分布于流域的中游呈东南-西北方向并沿江萎缩。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景观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单元之一,应用景观方法研究生态安全,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迁移转化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对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王娟王娟崔保山姚华荣
关键词:生态安全时空分异澜沧江流域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采用GIS空间分析与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ARCGIS8.1的GRID模块中,对澜沧江流域南段土地的栅格(GRID)图进行地图代数运算,形成具有复合数据的新GRID数据表;对新生成GRID属性表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获得研究时段内不同空间范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数据及各类用地上的土壤侵蚀数据;通过土壤侵蚀综合指数(INDEX)的计算,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土壤侵蚀程度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其它林地、低覆盖度草地上土壤受侵蚀的可能性较其它用地类型大;耕地、中覆盖度草地、水域的土壤侵蚀强度较其它用地类型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在澜沧江中游和下游区域表现较为明显,而在上游区域不明显;上游区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不是土地利用及其变化,而是地形、气候等其它因素.
姚华荣崔保山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纵向岭谷区典型公路沿线的土壤侵蚀风险被引量:3
2006年
以云南纵向岭谷区的思茅-景洪公路沿线20 km缓冲区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选择地形、气候、地表覆被等3个方面的5个因素,采用GIS空间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神经网络方法,对典型公路沿线的土壤侵蚀风险进行研究.结果反映出区域内较易发生侵蚀(风险值在2.5-3.5之间)的土地面积比重较大,公路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土壤侵蚀风险要高于远离公路的区域,说明公路对于其沿线区域的土壤侵蚀具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公路修建的直接影响,也有因公路修建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总体上表现在公路修建所引起的地表覆被(土地利用及植被状况)的变化方面.
姚华荣杨志峰崔保山
关键词:纵向岭谷区土壤侵蚀BP神经网络
云南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被引量:86
2008年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云南澜沧江流域1980年、1992年和2000年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进行图层代数运算,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以景观干扰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度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研究时段内不同空间范围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增强,耕地、林地、草地三者之间相互转化频率较高;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已导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发生显著时空差异,中级以上的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中下游,分布范围呈东南向西北方向扩展,风险较高的地区增加幅度较大.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该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各向异性较显著,自相关范围在7.5km之内.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有扩大的趋势,应加强中级以上景观生态风险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实现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王娟王娟崔保山刘杰姚华荣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2000—2017年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物候变化及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8
2020年
荒漠草原分布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荒漠草原物候与生产力变化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有鉴于此,论文采用2000-2017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通用数量化方法提取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的生长季始期(start of season, SOS)和生长季末期(end of season, EOS);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估算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植被物候和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内蒙古荒漠草原SOS呈显著提前趋势(0.88 d/a,P<0.05),EOS不显著提前(0.13 d/a,P>0.05),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 LOS)呈显著延长趋势(0.76 d/a)。81.53%像元的SOS与2-4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8.21%显著相关,P<0.05),60.80%像元的SOS与4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6.12%显著相关,P<0.05);65.16%像元的EOS与9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5.03%显著相关,P<0.05),78.61%像元的EOS与7-9月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10.12%显著相关,P<0.05)。②内蒙古荒漠草原多年平均NPP为104.71 gC/(m^2·a),有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区域差异;在研究时段内,春、夏季和生长季的NPP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秋季NPP有不显著减少趋势;生长季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生长季NPP的积累。③春季NPP与SOS呈不显著负相关,秋季NPP与EOS呈显著正相关。LOS的延长促进了NPP的累积,其中生长季NPP与EOS的推迟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物候和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董晓宇姚华荣戴君虎朱梦瑶
关键词:荒漠草原物候净初级生产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