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艳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市友谊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5d)入住院患者的卒中后复发情况。方法:将筛选的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STAF评分5分的患者,按是否进行10d长时程或者短时程2个24h动态心电监测房颤是否发生,分成监控组51例和常规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房颤检出率、脑卒中复发卒中复发率,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标准计算NIHSS分值、平均住院天数。结果:监控组中共检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例(17.6%),常规组中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例(5.8%),监控组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监控组脑卒中复发3例(5.9%)明显低于常规组7例(13.5%);监控组脑卒中后NIHSS评分(9.7±4.1)分低于常规组(18.3±5.4)分;监控组脑卒中后平均住院日(15.9±5.1)d低于常规组(23.1±11.3)d,各指标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可以及早发现并纠正房颤,降低脑卒中复发率,降低脑卒中复发后的NIHSS评分,减少平均住院日。
- 姚文艳邵慧珺刘媛李晓红
- 关键词:房颤动态心电图复发率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讨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62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rTMS真磁刺激组和rTMS假磁刺激组,进行10 d治疗。应用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CA)和画钟试验(CDT)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价。结果:药物治疗后各组MoCA、CD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rTMS真刺激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磁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有治疗作用。
- 姚文艳董志扬顾薇孙菲高言国
-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效
- 重度颈动脉狭窄颅内侧枝循环代偿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通过试验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颅内侧枝循环代偿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2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侧枝循环代偿状态将其分成无侧枝开放组5例,初级侧枝开放组9例,次级侧枝开放组6例。比较各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情况及认知功能情况,探究侧枝循环代偿状态与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无侧枝开放组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率最高,次级侧枝开放组的患者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枝开放状态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率密切相关,存在次级侧枝循环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率最低,无侧枝开放组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率最高。
- 姚文艳顾薇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 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痴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中痴呆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43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PD组,86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痴呆诊断、认知量表的测评、运动功能损害及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并比较分析。结果 PD组患者痴呆发生率为39.5%,高于对照组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伴痴呆组(PDD组)平均年龄略低于PD无痴呆组(P<0.05)。PDD组计算力、记忆力及语言功能损害更为明显,帕金森病评估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显著高于PD无痴呆组(P<0.05)。两组便秘、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D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低于PD无痴呆组(P<0.05)。结论 PD痴呆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损害均显著重于非痴呆PD患者,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应该早期关注PD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 顾英姚文艳李晓红
-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
- 人工智能用于构建痴呆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痴呆是一组影响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症状。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准确预测痴呆的发生风险对于早期干预和预防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在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是一个非常热门和有前景的领域,它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来提高诊断和预后的准确性和效率。因此,本文综述了痴呆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人工智能在痴呆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前景,并指出研究中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其发展和临床应用。
- 姚文艳臧福波
- 关键词:痴呆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