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 作品数:33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金粟山藏经纸流失考被引量:3
- 2018年
- 北宋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入藏总量约为六百函、六千卷,在它流失的进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数量可以探明:一是元末姚桐寿入寺检发时所见的"零落过半",剩余约近三千卷;二是经过明代金粟寺的几番兴废,到明末时"所存无几",仅剩一百余卷。金粟山藏经纸之所以不断流失,主要由于从元代开始其褙纸被好事者取用作古籍、书画装裱以及创作。尤其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古籍与书画收藏和书画创作,均称天下之冠,更加速了金粟纸的流失。此外,本文一方面统计了金粟笺在清代公私书画著录中被载记的情况,一方面翻检各种图录,考查了传世的金粟笺书画作品,并通过对比勘验,初步确定了"金粟山藏经纸"印的类型和真伪。
- 姜勇
- 德理情韵之间——中国电影诗学的古典审美意蕴被引量:2
- 2021年
- 对主体性和内在生命体验的重视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取向,由此中国古典诗学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关注现实人生、注重情性和心志的抒发表达。中国电影也表现出相应的民族格调:电影的价值观念以主体心性为内核,并在道德理性和情志怀抱二维之间游移摆荡。现代电影艺术的审美风格、主题意蕴与古典诗学价值系统的接通,可帮助电影批评突破对文本表述策略的单向分析;从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把握其审美意蕴的诗性品格,为探知中国电影〖批评民族话语找寻新的切入点。
- 王方兵姜勇
- 关键词:心性本体审美意蕴民族话语
- “物”的上古文化意涵——以《易传》为中心的观念考察被引量:3
- 2007年
- 在上古时期,言"物"往往兼包了"事"。在礼乐文教的影响下,"物"既被礼收摄、又被礼归约,其结果是对"物"提出了"位"的要求。由孔子的"推",至《易传》的"通感",儒家万物一体同仁的思想规模已具。上古时期的"物"观念,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 姜勇
- 关键词:通感
- 周原残陶簋铭文重读——一则误判了的所谓出土易文献
- 2010年
- 1979至1980年,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发掘岐山风雏和扶风召陈的西周建筑基址,中有残陶簋一件,圈足环刻七字(图一)。
- 姜勇
- 关键词:出土重读铭文建筑基址
- 《诗经》思乡诗的宗族意识探析被引量:1
- 2021年
- 《诗经》的思乡诗体现了浓厚的宗族意识。在对象上,绝大部分诗歌思念和寄托希望的对象都是父母、兄弟、"同姓"、"邦族"等宗族血亲宗族血亲,而非后世诗歌以思念妻子为主。这与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宗族为政治、经济和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结构有关,是宗族血亲中心在生活与情感上至关重要的自然反映;正是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情感结构,导致了《诗经》思乡诗与后世诗歌的重要不同。这种区别也体现了战国前后家庭形态与夫妻情感地位的变化,以及文学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变迁。
- 姜勇沈养柔
- 关键词:诗经思乡宗族社会形态
- 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被引量:1
- 2009年
- 商人对"明"的崇仰,较为少见,且为自然、神学性的;至周初一变为人文价值理性的,且频度激增,不妨将此现象称为"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从中可见春秋战国哲学"超越突破"的"明明德"、"格物致知"、"内圣外王"等重要思想命题的端倪。
- 姜勇
- 关键词:商周之际
- 南宋文人赏石审美新风
- 2024年
- 南宋诗词文赋中,“清润”这一审美理想贯穿奇石形质色声诸方面。“润”与“坚”是“清润”的两个核心审美要素,彼此紧密纠缠、浑然一体。“润”不仅是自然生命活力的外化,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坚”不惟体现在文人的个性上,同时也显现在南宋文化的精神品格之中。南宋文人遵守和推崇清润这一审美原则,既表明了文人写作技法以及奇石理论的不断精进和深化,也反映了时人对审美更有意识的自觉追求。聚焦清润美学思想的生成原因,尤其是注意南宋理学对清润美学范式形成的推动作用,有益于理解南宋奇石细微而深刻的审美新变,有助于探求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可以说,“清润”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映现,深入中华文化之肌理,最终形成鲜明的文化品格。
- 邓锋姜勇
- 关键词:南宋文人奇石
- 中国古代文论与“轴心时代”——“大文论”范式的初创被引量:5
- 2013年
- 当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要取得根本突破,亟需反省近百年来"小文论"研究范式的积弊,进而以"大文论"(文史哲合一——文章)取而代之。中国"大文论"的格局,奠基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并对整个文论史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首先,中国"大文"系统与本体之道的贯通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对道的回抱,不在复古寻根而在于返本开新以求获取动力。其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道"、"虚气"、"兴感"等核心性批评范畴必须置于"大文"的哲学宇宙观下加以理解。再次,轴心时代孕育出中国以解经为核心的文本诠释范式,直接影响到中国文论及文化的生生日新与可大可久。孔门在赋诗"断章取义"的时代气候下,创立了既重历史内容和义理价值,又重直观和体验的倾向诗学诠释学。最后,轴心时代中国的"大文",还孕育出与西方"概念思维"迥异的"象思维"方式,在经验意象性、直观流动性、整体模糊性等多方面,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 姜勇张锡坤
- 关键词:返本开新
- 德理与情韵之间--中国电影诗学的古典审美意蕴
- 对主体性和内在生命体验的重视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取向。由此,中国古典诗学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关注现实人生、注重情性和心志的抒发表达。中国电影也表现出相应的民族格调:电影的价值观念以主体心性为内核,并在道德理性和情志怀抱...
- 王方兵姜勇
- 关键词:心性本体审美意蕴民族话语
- 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
- 引论:以现代新儒学拓展宗白华美学的研究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之关联,引起了某些研究者的注意和论说,但仍停留在较粗略的阶段。基于此,笔者提出“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这一概念,意在将其作为一个专...
- 姜勇
- 关键词:宗白华现代新儒学传统文化道德价值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