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源
-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可膨胀髓内钉Fixion^TM系统治疗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9月.2006年1月,共30例患者采用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Disco-O-tech Herzliya,lsreal)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引起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2—82岁;开放性骨折1例,骨不连患者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9例,肱骨骨折7例,胫骨骨折7例。可膨胀自锁髓内钉(IM)18例,可膨胀交锁髓内钉(IL)5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7例。一般术后10d允许患者部分负重,若负重时患者骨折处出现明显疼痛应推迟。[结果]本组30例伤口全部I期愈合,手术时间30~140min,平均65min,术中出血50~1200ml,平均300ml。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防,随访时间12~72周,平均40周。术后根据临床和影像学平均愈合时间为:股骨转子间骨折11周,股骨干骨折12.2周,胫骨干骨折13周,肱骨骨折11周。其中1例为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再次手术后3个月,骨折处骨痂形成。[结论]可膨胀髓内钉应力分布均匀,避免了应力遮挡效应;一般无需扩髓和锁钉.减少了创伤和手术时间,医生和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少和感染率低;轴相弹性动力化固定,加快了骨折愈合时间,避免了交锁髓内钉2次动力化手术给病人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等。临床初步应用疗效满意,为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理念和固定技术,在掌握好适应证、正确操作的前提下,采用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有可能获得较传统交锁髓内钉更好的效果。
- 吴子征刘成文孙源周渊张键
- 关键词:长骨骨折可膨胀髓内钉内固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成骨特性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观察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取传两三代细胞分组分别进行如下操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仅应用基础培养液(DMEM-LG培养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常规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成骨诱导剂;内皮细胞诱导组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作用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内皮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而来的内皮细胞按1∶1的比例接种于培养板中,加入成骨诱导培养液。③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等从酶学、组织学、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内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及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①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结果:内皮细胞诱导组培养诱导的细胞成为内皮细胞。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均显示联合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内皮细胞混合生长良好。③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碱性磷酸酶活性:除内皮细胞诱导组外,其他3组细胞的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联合培养组增长最明显,第12天时联合培养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达到(618.46±28.34)nkat/L,高于其他各组(P<0.05)。⑤骨钙素检测结果:在培养的第7天、第14天,联合培养组的骨钙素分泌量分别为2.03,3.17μ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能够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 孙源吴子征林红陈瑜董健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内皮细胞
- FK50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活性的诱导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FKS06在体外对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诱导能力以及FK506成骨诱导的量效关系。方法MSCs在不同条件下培养16d:(1)对照组(C组)- (基础培养液):含L-抗坏血酸-2-磷酸(AsAp)和β-甘油磷酸(β-GP)的α-MEM培养液;(2)基础培养液加入地塞米松(D组);(3)基础培养液加入FK506(F组);(4)基础培养液加入地塞米松和FKS06(FD组)。通过测定干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化结节染色和骨钙素基因表达等,评价FK506对MSCs的成骨诱导能力。结果FK506能促进大鼠MSCs增殖、成骨细胞分化,明显诱导钙化结节形成,显著提高ALP活性和骨钙素mRNA的表达。FK506与地塞米松具有协同成骨诱导作用,当α-MEM中含0.25mmol/L AsAp、10mmol/Lβ-甘油磷酸、10nmol/L地塞米松和50nmol/L FK506时可获得最佳成骨效应。结论FK506具有强大成骨诱导能力,可以用作骨诱导因子。
- 董健方涛林孙源戴文达李云飞Toshimasa Uemura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生成FK506
- 联合培养时诱导的内皮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内皮细胞(EC)与自体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BMS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BMSCs成骨诱导组)、C组(EC诱导组)及D组(BMSCs和诱导的EC联合培养组),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EC对BM- SCs成骨活性及牛长情况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C组培养诱导的细胞为EC。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显示EC与BMSCs混合生长良好。MTF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由BMSCs诱导的EC能够增强BMSCs的成骨活性,提高BMSCs的增殖能力。
- 孙源林红吴子征陈瑜董健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评估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长段骨缺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其诱导内皮细胞(ECs)联合种植于多孔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长段骨缺损的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48侧,分4组修复(每组12侧),A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MSCs+ECs+β-TCP),B组织工程骨组(MSCs+β-TCP),C单纯材料组(β-TCP),D空白组。术后4、8、12周行ECT、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未修复,A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B组,而B组又优于C组,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和其诱导ECs共培养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ECT在修复过程中有较准确预测效果。
- 林红方涛林戴文达孙源李熙雷董健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骨缺损
-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内皮细胞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cells,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MSCs。采用第2代的MSCs,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体外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内皮细胞,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在光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实验组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透射电镜显示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论]成体中的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表现内皮细胞样特征,是组织工程血管化理想的种子细胞。
- 孙源董健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
-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 [目的]探讨可膨胀髓内钉 FixionTM 系统治疗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9月~2006年1月,共30例患者采用 FixionTM 可膨胀髓内钉系统(Disco-o -tech Herzliya...
- 吴子征刘成文孙源周渊张键
- 关键词:长骨骨折可膨胀髓内钉内固定
- 文献传递
- 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高龄(≥80岁)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86例高龄髋部骨折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麻醉和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除全髋关节外其他手术相对简单,术后严重并发症少,未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高龄髋部骨折仍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麻醉和手术方法应尽量简单有效,术前积极准备和术后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吴子征刘成文孙源张键
- 关键词:高龄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