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sA台阵的地震识别、定位及断层形态拾取:2017 Mw6.5九寨沟地震余震序列研究
- 微地震是研究地震活动性、断层几何形态以及震后断层行为的有力工具。我们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区附近部署了一个小尺度地震台阵(Array of small Array,AsA)用来监测余震活动并且研究北虎牙断裂的断层结构...
- 陆威帆岳汉周一剑
- 关键词:余震序列ASA地震活动性地震识别
-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同震应力扰动的绝对应力场和摩擦系数反演:2011年日本Tohoku大地震
- 断层上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控制着地震周期中的动力学过程,包括震间活动、地震成核、破裂过程和破裂停止等。因此,测量和估计大地震前断裂带附近的应力状态对于理解地震过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孕震深度的应力场难以通...
- 运乃丹岳汉周仕勇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 基于地形和震源破裂模型反演2016日本熊本地震区域的绝对应力场
- 地球介质的应力状态是控制诸多地球物理过程的重要参量,而在当代地球物理观测中,对于深部地球介质的绝对应力场的测量仍较困难。本文利用一种通过地形应力加载以及同震破裂模型的方法,对2016日本熊本地震区域的震前绝对应力场进行估...
- 运乃丹岳汉周仕勇
- 关键词:震源破裂应力场模型反演
- 相邻左旋走滑和逆冲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1976年松潘震群被引量:12
- 2008年
- 根据前人研究所得1976年四川省松潘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构造了主要地震事件的断层模型,并计算了该序列中主要地震引起的邻近区域内静弹性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松潘地震序列的余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说明大地震较好地触发了余震.计算结果还显示,左旋走滑机制的1号地震(MS=7.2)引起逆断层性质的2号地震(MS=6.7)震源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5bar,说明1号地震对2号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3号地震也是左旋走滑型事件,计算显示3号震源受到1号和2号地震的共同触发不太明显.通过对右旋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理论模型的计算,显示出相邻的右旋走滑断层与逆断层间存在较好的触发关系,而平行走滑断层间的触发关系相对较弱.对比松潘地震序列中3个大震的断层组合关系,研究认为3号地震存在被触发的可能.
- 岳汉张竹琪陈永顺
- 关键词:松潘地震库仑应力逆断层
- 2010.2.27智利8.8级地震的远震P波反演与经验格林函数的生成
- 现代大地震破裂过程反演工作一般基于一维层状速度模型计算格林函数。而震源区的速度和地形结构通常给格林函数的计算造成不确定性。在海沟附近发生的地震,以2010年智利8.8级地震为例,可能会出现较长的P尾波。这种尾波的产生,可...
- 王泽鑫岳汉
- 关键词:经验格林函数
- 文献传递
- 利用同震应力扰动和震源机制解旋转的绝对应力场反演
- 断层上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控制着地震周期中的动力学过程,包括震间活动、地震成核、地震破裂过程和破裂的停止等。因此,地壳中应力场的测量对于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孕震深度的应力场难以通过钻井等手...
- 运乃丹岳汉周仕勇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反演
-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被引量:38
- 2012年
-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断裂带地区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鲁西隆起下方的莫霍面的深度要比华北盆地和青岛地区浅约5km,形成类似屋顶状的莫霍面隆起.郯庐断裂带和聊考断裂带下方的莫霍面有明显的错断.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以下简称LAB)的深度从太行山山前的约100km深度上升到鲁西隆起下方约60km深,向东在青岛地区下方LAB深度进一步变浅.我们利用倾斜叠加计算台站下方波速比得到地壳内的泊松比变化,结果显示鲁西隆起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而青岛地区内泊松比变化剧烈,可能反应了该地区作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 郭震唐有彩陈永顺宁杰远冯永革岳汉
- 关键词:泊松比鲁西隆起
- 森林如何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坏
- 2018年
- 几排树林就可以将地震与建筑隔离开来——这一成果来自于法国物理学家的研究。该研究显示,当地表存在一定高度的森林时,地震波中的勒夫波传播便可以偏离地表。在这项研究中,森林的作用相当于材料学中的“超颖物质”——一种通常用于偏折物体附近的电磁波的人造介质。
- 岳汉Edwin Cartlidge
- 关键词:地震波建筑物理学家波传播电磁波材料学
- 从地震到星震被引量:1
- 2024年
- 探索强引力场情形下致密物质的存在形式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发展量子论与引力论的历程,也是当今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主序恒星耗尽自身核能源后将会残留这类物质构成的致密天体,进而为多信使天文学提供可靠的观测目标.若致密天体的质量不够大、自引力不足以强到塌缩成黑洞,则星核所有原子核可能会挤成一团而表现为“巨核”,即观测到的脉冲星.限于低能强相互作用的认识,虽然尚未定论这类极致密物质的本质,但是有明确的观测证据表明丰富的极端天体物理事件(如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等)跟巨核紧密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脉冲星往往具有固态的组成部分,在内部应力积累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将会自然地发生星震.这一事件很可能跟地震类似,并诱发天体的剧烈活动.在回顾了致密星的研究历史和争议后,本文简述地震现象,探讨地震与星震的相似性,进而介绍与脉冲星相关的众多观测现象以及星震的理论模型,最后总结并展望相关研究的未来.希望此文能够促进地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交叉融合,期待借助于更高精度多信使天文观测最终揭晓巨核的本质,从而加深关于低能强力的理解.
- 路瑞鹏高勇胡岩来小禹李洪波卢吉光邵立晶王平汪卫华王维扬夏铖君胥恒徐仁新徐世庆岳汉赵里郑小平郑小平邹远川
- 关键词:脉冲星地震星震核物质全球地震
- 青藏高原东部的Pn波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利用INDEPTH/ASCENT台阵和其它布设在青藏高原的流动宽频带地震仪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区域的上地幔顶层Pn波速度以及台站延迟.研究区域的平均Pn波速度是8.1km/s,略高于中国大陆的平均Pn波速度.低速区主要分布在羌塘地块的西部和松潘—甘孜地块,高温异常的岩石圈上地幔很可能是导致这一低速区的原因.班公-怒江缝合带东端区域的Pn波速度达到8.35km/s,这一高速区可能与向北俯冲的印度板块(东端)有关.另一Pn波高速区分布在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主要由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两个并不完全连续的高速异常区组成,它可能对应于特提斯洋闭合时北部增生的克拉通地体;在后来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中,这一地体有可能阻挡了青藏高原向北的生长.相对密集的台站提供了高分辨率的速度结构横向分布和地壳厚度变化.台站延迟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的地壳存在显著的减薄——松潘—甘孜地块东北缘的地壳厚度仅为约50km,而羌塘地块东部唐古拉山地壳最厚,达到75km,这可能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羌塘地块内部变形增厚所致.
- 王海洋Thomas HEARN陈永顺裴顺平冯永革岳汉金戈周仕勇王彦宾盖增喜宁杰远Eric SandvolJames NI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层析成像PN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