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处理靛蓝印染废水研究
-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2株菌株,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14株,其中FJ-7、FJ-15絮凝活性较高。将两株絮凝剂产生菌分别纯培养及以1:1比例混合培养,发现混合培养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优于各菌株的纯培养发酵液...
- 李培睿张东辉李宗伟李宗义秦广雍霍裕平
-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菌种筛选脱色工艺废水处理
- 文献传递
-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处理靛蓝印染废水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2株菌株,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14株,其中FJ-7、FJ-15絮凝活性较高。将两株絮凝剂产生菌分别纯培养及以体积比1∶1比例混合培养,发现混合培养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优于各菌株的纯培养发酵液。利用此混合发酵液对靛蓝印染废水进行絮凝处理,考察了生物絮凝剂和助凝剂CaC l2的用量、废水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混合菌发酵液和助凝剂CaC l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和4%、废水pH=8.0的最适脱色条件下,混合发酵液对靛蓝废水的脱色率可达87.2%。
- 李培睿张东辉李宗伟李宗义秦广雍霍裕平
-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脱色水处理技术
-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N^+注入诱变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 2008年
- 为获得高絮凝活性菌株,采用低能氮离子诱变方法,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J-7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 NIM-192。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其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但絮凝活性一直高于原始菌株,絮凝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4.26%。进一步研究表明,蔗糖、葡萄糖、半乳糖是NIM.192产生絮凝剂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尿素为1:1的混合氮源为最佳氮源,培养基起始 pH 为7~9时,发酵液的絮凝效果最好。
- 李培睿张东辉李宗伟李宗义秦广雍霍裕平
- 关键词:N^+注入生物絮凝剂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诱变选育絮凝活性
-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N+注入诱变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 为获得高絮凝活性菌株,采用低能氮离子诱变方法,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J-7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NIM-192。其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突变株NIM-192的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
- 李培睿张东辉李宗伟李宗义秦广雍
-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诱变选育絮凝活性氮离子注入
- 文献传递
- 絮凝剂高产菌株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提高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方法]以絮凝剂产生菌FJ-15为出发菌株,采用低能N+注入的方法对其进行诱变处理,从突变体中筛选高絮凝活性、性能稳定的菌株,并检测其絮凝活性。[结果]N+注入剂量为2×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较低,随N+注入剂量增加,菌株存活率呈上升趋势,当N+注入剂量为8×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最高(75.34%),当N+注入剂量为1×1016ions/cm2时,正突变率较大;通过初筛试验,得到了193株正突变菌株;通过复筛试验,得到了3株高絮凝活性的菌株FJM-10、FJM-19、FJM-29,其絮凝率分别为93.81%、86.64%、83.65%,平均较原菌株的絮凝活性(64.55%)高20%左右。其中,FJM-10菌株的稳定性最好,絮凝活性最高。[结论]FJM-10菌株的最佳发酵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和蛋白胨(或尿素)。
- 张东辉李培睿李宗义李宗伟秦广雍
- 关键词:离子注入微生物絮凝剂诱变选育
- 氮离子注入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诱变效应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采用30keV氮离子注入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低能氮离子对微生物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FJ-7菌株的存活率曲线为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经5×1015ions·cm-2N+注入诱变处理,最终获得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NIM-192。其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突变株NIM-192的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但其絮凝活性一直高于原始菌株,絮凝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4.26%。这很可能是离子注入菌体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使得菌体合成更多的絮凝剂,导致絮凝活性的增强。
- 李培睿闫世梁张东辉李宗义秦广雍霍裕平
- 关键词:N^+注入生物絮凝剂诱变选育诱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