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孝宇

作品数:5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耕地
  • 3篇耕地非农化
  • 3篇非农
  • 3篇非农化
  • 1篇地经
  • 1篇地理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服务价值
  • 1篇生态足迹
  • 1篇实证
  • 1篇土地经济
  • 1篇农田
  • 1篇农田生态
  • 1篇驱动力
  • 1篇武汉城市圈
  • 1篇面板数据
  • 1篇经济增长

机构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国立政治大学

作者

  • 5篇张孝宇
  • 5篇张安录
  • 2篇蔡银莺
  • 1篇杨欣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产力研究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土地要素投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被引量:9
2011年
文章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8—2007年的1 396个样本数据为依据,利用C-D模型和面板数据对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研究,以期衡量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研究表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16、0.520和0.114,即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0.4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要素每增加1%可分别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0.520%和0.114%;现阶段对二三产业经济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资本要素,但土地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张孝宇张安录蔡银莺
关键词:土地经济CD生产函数面板数据经济增长
基于生态账户的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研究——以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为例被引量:20
2015年
论文以区域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程度、区域农田生态赤字/盈余与区域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比值为调节系数,建立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模型,基于农田生态账户的概念从县(市、区)级层面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5.00×108元,涉及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2.31×108元。2 48个县(市、区)中,24个为农田生态支付区,支付区中武昌区的支付量最大,达到5 967.92×104元,最小为14.94×104元(铁山区);24个受偿区中最大受偿额为238.91×104元(黄陂区),最小为5.14×104元(英山县)。3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量占地方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在0.07%~5.24%之间波动。论文提出的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模型简单、可行,也适用于其他更高或更低的尺度上有农田分布的地区进行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度的核算。
杨欣蔡银莺张孝宇张安录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武汉城市圈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的LH+HH型聚集为主导;(3)通过绘制不同时期不同聚集类型的重心移动路径可以发现LH+HH型聚集均出现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移动的趋势,这种耕地非农化趋势与区域的产业布局有密切关系。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掌握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是开展耕地保护和实现耕地合理利用的基石,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确定重点和优先管制区域以提升土地利用管制效果,协调好城市建设和耕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
张孝宇张安录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耕地非农化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发展与空间扩散路径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在5期时间跨度20多年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功能,拟合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洛仑兹曲线并制作了基于耕地非农化速度分级的重心曲线,结合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非农化扩散路径及其与经济、人口重心曲线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是个典型的单中心城市,其耕地分布不均衡,耕地非农化仍是在围绕城市中心进行,耕地非农化在乡镇级别上是非均衡发展的,但非均衡程度在逐年减缓;2基于耕地非农化速度分级的耕地非农化重心曲线表明,耕地非农化速度快的点到速度慢的点的密度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并且速度快的点到速度慢的点还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势;3武汉市耕地非农化扩散路径、GDP重心变化路径和人口重心变化路径在移动方向上大体上都符合在南北向是向北,转而向南又复向北;而在东西向是先向西然后向东,武汉市的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和人口的相关性表明武汉市的耕地非农化在空间上是有序发展的。研究结果能较好地揭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发展状况,实现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可视化,反映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张孝宇谢新朋张安录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非均衡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17
2015年
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耕地非农化概率值和其驱动力的空间作用强度分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保护方面有积极的指示性。基于武汉市2000~2011年耕地非农化地块的微观数据,通过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验证了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异质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政策涵义做出总结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且耕地非农化驱动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考虑到数据的空间非平稳状态所以比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3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异质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规律,这些受到产业布局、经济和城市发展特点等的影响,根据不同驱动力空间异质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差异化土地管理可以解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供给间的矛盾。研究结果能从地块尺度上反映出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实现了驱动因素作用强度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并能为国土资源差异化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张孝宇赖宗裕张安录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空间异质性驱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