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波
-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法西斯主义与性政治:奥·赖希的阐述及其启示被引量:1
- 2008年
- 在考察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时,奥.赖希对马克思主义肯定中蕴涵着否定、继承中蕴涵着批评。他提出,法西斯主义是普通人性格结构的组织化的政治表现,性压抑和权威主义家庭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在于否认性经济的原则,文化政治的核心是性问题。构成劳动民主的三种生活职能爱情、劳动和认识是有机统一的。
- 张立波
-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性格结构
- 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性质和缘由
- 2008年
- 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阐明性质,分析缘由,并对如何回应挑战提出建设性意见。
- 张立波
-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局限被引量:17
- 2008年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既高且极为宽泛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大约是指从葛兰西(或者卢森堡)肇始而绵延至今的某些政治倾向或学术思潮,而非仅指某种流派或某些团体,其立场、观点、理论诉求以及学术趣味纷然杂陈、彼此相异,很难发现某种逻辑演进的线索。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晰可见的,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多么复杂、多变而歧异,它们都是"理论自身的批判"和"现实批判"的一种当下表现。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这一研究几经嬗变,经历了否定——审慎的肯定——几乎全面肯定的曲折历程。相应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当下似乎包含了所有与"马克思"这个名字联在一起且意味迥异的东西,以至于某些研究甚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视为马克思主义或优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与此同时,一种严肃的反思也已经开始,主张应当确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内涵、限度以及立场、目的及其意义。2007年11月10—11日,"青年哲学论坛"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里刊发其中三篇论文,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思考。
- 张立波
-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卢卡奇中国学
- 质疑自然辩证法:从卢卡奇到莱文被引量:4
- 2008年
- 对自然辩证法的质疑是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调,卢卡奇、胡克、萨特和莱文等人都把自然视作一个社会范畴,把辩证法限定在历史和社会的范围内。对自然辩证法的态度关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性质的判断,对自然辩证法的质疑就是对物质本体论的质疑,就是对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的质疑。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从而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称谓、结构,至今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
- 张立波
-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卢卡奇
- 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被引量:14
- 2008年
- 维柯的《新科学》确立了历史哲学的基本面貌,标志着历史哲学的诞生。黑格尔在启蒙运动的进步观念和康德哲学的自由概念中注入了新的因素,充分阐述了理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并把历史哲学的任务确定为把握历史的规律,这标志着历史哲学的合法性得以完成.英国哲学家沃尔什把历史哲学明确区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思辩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重心是历史本身.研究历史本身如何运动;分析的历史哲学注意的中心则是人们如何认识历史运动,而不再是历史本身如何运动。这就使历史哲学的主题从历史本体论转移到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超越了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成为现代历史哲学"三足鼎立"的重要一维。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意味着知识的不确定性,表征的则是社会的不确定性。它在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批判性;同时它并没有否认历史的意义,显示出对历史哲学的最初梦想以及思辨的历史哲学的高层次复归。
- 杨耕张立波
- 关键词:历史哲学维柯黑格尔怀特
- 从“原理”到“导论”:哲学基本观念的变迁被引量:2
- 2008年
- 从"原理"到"导论"的变迁,是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进入"后启蒙时代"的重要标示。孙正聿、王德峰和张世英各自的《哲学导论》,一方面共同构成了"后启蒙"的表征,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对"后启蒙"的不同判断、规划和引领。孙正聿的著作以高度见长,王德峰的著作以力度取胜,张世英的著作以圆润性为重,藉由"互文性"的阅读,哲学对于时代的反思性和引领性得以充分展现。
- 张立波
- 关键词:哲学原理哲学导论后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