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鼻内镜下两种钩突切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两种钩突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对2010年3月—2011年5月该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患者应用摇门式钩突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钩突切除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鼻泪管损伤的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眶部脂肪暴露的并发症,3例患者发生鼻泪管损伤的并发症。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治疗慢性鼻窦炎疾病,但是传统钩突切除术的并发症比较多,明显高于摇门式钩突切除术。
- 武勇进刘智献张艳红曾宪海
- 关键词:鼻内镜慢性鼻窦炎
- 两种方法治疗6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疗效对比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观察内镜下置管与CO2激光鼓膜造孔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和激光组,每组32例,激光组患者应用CO2激光鼓膜造孔术进行治疗,内镜组患者应用内镜下置管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激光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O2激光鼓膜造孔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好,且此治疗技术易于操作,患者的痛苦小,但术中应注意操作细致避免并发症发生。
- 武勇进刘智献张艳红曾宪海
-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3D影像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形成3D模型。观察该模型上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并对额窦和鼻腔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状态的鼻腔-鼻窦气房结构模型,在其额隐窝部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结构,并对所有患者额窦、鼻丘气房以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结论: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得到鼻腔-鼻窦内气房3D结构模型;同时可对其中的重要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为手术提供了可靠指导。
- 王鹏张艳红韩晓东杨贵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 关键词:额窦解剖学额隐窝
- 三维CT辅助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维CT辅助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的手术技巧及其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全部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鼻中隔偏曲部位进行评估,术中选择性地将鼻中隔方形软骨尾端、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与腭骨鼻嵴结合处等部位形成的三条张力线分离,将应力区软骨和骨质按照事先设计方案进行切除,消除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应力,从而达到矫正鼻中隔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治愈57例,好转21例。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最大限度保留了鼻中隔正常组织结构。术前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手术方式进行具有设计,具有手术精细,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王鹏韩晓东杨贵张艳红蓝建平邱书奇
- 关键词:鼻中隔鼻内镜检查三线减张疗效
- 药物联合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6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克拉霉素联合内舒拿喷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内舒拿喷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疾病效果理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起到局部治疗和抗炎的效果,又可发挥两种药物的各自优势。
- 武勇进刘智献张艳红曾宪海
- 关键词:克拉霉素慢性鼻-鼻窦炎
- 额隐窝区域结构立体影像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对测试对象鼻窦区域行螺旋CT扫描后,将额隐窝区域内重要的含气结构行三维重建,对其中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选择30例因病接受鼻窦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形成3D模型。对该模型上各种气房的结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进行观察及分析,对额窦和鼻丘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相对精确地测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重建后的额隐窝立体模型上可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气房结构以其相互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并对其自然形态以及额窦引流模式有了直观的印象。鼻丘气房的高度为(9.45±3.60)mm,前后径为(8.08±3.37)mm,额窦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6.98±6.82)mm、(26.86±9.45)mm,额窦底与鼻丘气房顶部之间的距离为(7.80±3.36)mm。结论:借助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了额隐窝区域气房3D结构模型;该模型对认识和界定额隐窝区域各种气房结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获得的相关参数可为额窦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 王鹏韩晓东杨贵张艳红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 关键词:额窦额隐窝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