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雄清

作品数:52 被引量:54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杉木
  • 21篇林分
  • 10篇人工林
  • 9篇杉木人工林
  • 7篇气候
  • 6篇断面积
  • 6篇气候因子
  • 6篇初植密度
  • 5篇单木
  • 5篇组合预测
  • 5篇林分断面积
  • 5篇闽楠
  • 4篇蓄积
  • 4篇蓄积量
  • 4篇油松
  • 4篇预测法
  • 4篇树轮
  • 4篇组合预测法
  • 4篇枯损
  • 3篇杉木林

机构

  • 45篇中国林业科学...
  • 14篇南京林业大学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湖南省林业科...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中国林科院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广西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国家知识产权...
  • 1篇北京市林业勘...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2篇张雄清
  • 30篇张建国
  • 21篇段爱国
  • 11篇雷渊才
  • 3篇相聪伟
  • 3篇陈新美
  • 2篇朱光玉
  • 2篇郭文福
  • 2篇刘振华
  • 1篇黄开勇
  • 1篇陈传松
  • 1篇何彩云
  • 1篇吕勇
  • 1篇焦如珍
  • 1篇胡德活
  • 1篇董玉红
  • 1篇王震
  • 1篇陈代喜
  • 1篇鞠洪波
  • 1篇何贵平

传媒

  • 15篇林业科学研究
  • 10篇林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世界林业研究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 1篇第十届中国林...

年份

  • 1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对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24年
研究杉木间伐后补栽闽楠、刨花楠进行近自然改造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及水解酶活性变化。在江西省新余市山下林场为研究近自然改造对杉木林的影响而设置3种林分,分别是杉木纯林(CLP)、杉木-闽楠改造林(MPC)、杉木-刨花楠改造林(MMC)。测定0—20、20—40、40—60 cm土壤化学性质和水解酶活性,分析土壤化学性质与水解酶间的关系。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改造林pH、有机质和有效磷显著增加,其中有机质分别提高22.52%与21.04%,有效磷分别提高5.9%与9.57%。20—40 cm土层,改造林有机质显著增加,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对养分全量的影响不一。40—60 cm土层,改造林与杉木纯林在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土壤N∶P均低于我国亚热带区域土壤N∶P,土壤有效磷元素缺乏;改造林土壤C∶N、C∶P均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改造林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酶活性相比杉木纯林显著降低;土壤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杉木-刨花楠改造林较杉木纯林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分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结论]杉木纯林间伐后近自然改造有助于土壤养分积累,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提高杉木胸径、材积,减缓单一树种种植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魏书蒙陈详腾赵光宇李仰龙董玉红董玉红张雄清
关键词:杉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究杉木林分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经营管理杉木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福建邵武卫闽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和逐步回归法(SR)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变量因子(包括初植密度、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株数、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和气候因子(包括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湿热指数、低于0℃天数、夏季平均最高温度、冬季平均最低温度、春季平均气温)的关系模型。[结果]杉木林分蓄积量随着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夏季平均最高温、春季平均温和低于0℃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诸多的影响因子,SR法所确定的模型并不在BMA选出的后验概率较高的前5个模型中,模型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模型后验概率角度看,SR模型精度较低。[结论]杉木林分蓄积量受到林分变量因子和气候因子的显著影响。相比于SR法,在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方面,BMA方法考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模型表现更好。
王震王震张雄清张雄清张建国段爱国
关键词: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杉木
一种基于贝叶斯平均的目标树选择方法
本发明公开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平均的林分目标树选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树木水平生长空间面积;步骤2,获取树木的相邻木;步骤3,获取树木的基础分值;步骤4,获取树木的贝叶斯平均分值;步骤5,根据所获取的每株树木的...
张雄清张建国
长白落叶松林分进界模型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落叶松林分连续观测数据,以计数类模型为基础,分别利用Poisson回归模型、负二项模型、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拟合林木进界株数,并通过AIC值,Pearson残差图以及Vuong检验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oisson回归模型不适用于模拟林木枯损株数;负二项回归模型相对于Poisson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但是对于零枯损过多的数据,这两类模型拟合效果较差;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对这类数据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且,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雷渊才张雄清
关键词:长白落叶松
21年生杉木无性系生长与遗传评价被引量:33
2014年
对来源于湖南省的38个杉木无性系在广西柳州市21年生试验林各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中林龄杉木无性系间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树冠指标生长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冠长及冠幅等性状重复力为58.65%87.19%,均达50%以上,表现为中等以上重复力,说明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及树冠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无性系生长性状胸径、树高及材积与树冠性状冠长、冠幅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38个供试杉木无性系中筛选出88号、68号、300号等3个优良杉木无性系,单株材积分别达0.494 8、0.438 9、0.412 9 m3,较优良种源、改良代种子园种子及优良家系组成的5个实生对照平均值分别高出43.59%、27.37%和19.82%。
段爱国张雄清张建国钟建德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选育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研究5种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7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密度下0 1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成熟林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性铁含量在A、B等低密度林分中最高,并且在0 30 cm的土壤中,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H值与全钾、速效钾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性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0 30 cm表层土壤的降幅较大,密度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初植密度对杉木人工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显,低初植密度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南亚热带杉木林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 cm。
胡小燕段爱国张建国杜海伦张雄清郭文福郭光智
关键词:杉木成熟林初植密度土壤剖面养分含量
基于分层贝叶斯法的杉木人工林最大密度线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利用分层贝叶斯法分析杉木最大密度线,以期为杉木自然稀疏规律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以福建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分平方平均直径与每公顷株数的关系,构建最大密度线方程。为分析初植密度对杉木最大密度线的影响,构建3种分层贝叶斯模型:1)在截距处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而斜率作为固定效应不变;2)在斜率处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而截距作为固定效应不变;3)同时在截距和斜率处考虑随机效应。【结果】分层贝叶斯方法(R^2=0.867 8)优于普通贝叶斯方法 (R^2=0.859 3),但是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不管是在截距上(σ_0~2=0.008,SD=0.029)还是在斜率上(σ_1~2=0.003,SD=0.016),其t值都小于1.96,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到初植密度不会影响杉木最大密度线。最大密度线估计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相同初植密度内不同样地和重复测量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结论】研究基于分层贝叶斯法给出了最大密度线的斜率的后验概率分布图,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最大密度线的不确定性,也更合理,可为杉木密度试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崔令军张雄清段爱国张建国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
杉木大径材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杉木大径材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其通过评价杉木大径材生长以用于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该方法包括:获取样本地区的杉木与闽楠的林分因子统计数值;通过分析与杉木大径材的皮尔逊系数,从所述林分因子统计...
张雄清 江怡航张建国
可变生长率法和固定生长率法在单木年生长预测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北京山区油松定期调查数据,比较研究固定生长率法和可变生长率法建立的单木直径年生长量模型和年存活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变生长率法建立的直径生长模型中,平均偏差(-0.0059)、平均绝对偏差(0.7791)、均方根误差(1.0384)分别比固定生长率法的平均偏差(0.0975)、平均绝对偏差(0.9200)、均方根误差(1.1983)小,而且其决定系数(0.9493)也高于固定生长率法的决定系数(0.9178);在单木存活率模型中,可变生长率法的平均偏差(8.59E-7)、平均绝对偏差(0.0884)、均方根误差(0.2117)也分别比固定生长率法的平均偏差(0.0027)、平均绝对偏差(0.0911)、均方根误差(0.2121)小,并且其对数似然值(-4 137.2400)也比固定生长率法的对数似然值(-4230.3200)大。因此,利用可变生长率法建立的单木生长模型预测精度比利用固定生长率法建立的单木生长模型预测精度高,因为前者考虑了林分因子(林分断面积,林分优势高)和单木因子在生长期间的变化引起的单木直径年生长量及存活率的变化。
张雄清雷渊才
关键词:存活率
国内外树干干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介绍了国内外干形研究的进展,包括对形数、形率的研究,重点阐述了干曲线方程的3个阶段,含有简单干曲线方程、分段干曲线方程和可变参数干曲线方程,分析指出了干形研究存在的问题。
曲佳张雄清
关键词:树干干形形数形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