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云 作品数:9 被引量:52 H指数:5 供职机构: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高龄因素对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Logistic分析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例,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30例(高龄组);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因素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30例高龄患者共28例经1次EST取净结石,成功率为93.33%;高龄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30例对照组患者1次EST取净结石成功率为90.00%,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高龄组和对照组的1次取石成功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OR=0.964,95%CI:0.912~1.019(P=0.198)。对高龄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OR=1.024,95%CI:0.978~1.056(P=0.462)。高龄患者在1次EST取石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是EST 1次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EST对于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刘永国 彭小云关键词:括约肌切开术 胆总管结石 年龄因素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216例胰胆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胰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胰胆道疾病患者的MRCP表现,提高MRCP诊断胰胆道疾病的准确率。结果良性病变胆管以轻中度枯枝状扩张为主;恶性病变胆管多重度扩张,多呈软藤状。良、恶性病变的胆管扩张程度、扩张形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RCP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技术,能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曾平 舒楠 黎凤莲 郭轶 吴景全 彭小云 曾庆贵关键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残石的经验体会 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对胆系疾病的诊断及胆道残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 118例病人应用纤维胆道镜对术中、术后胆道结石的诊治经验。结果 纤维胆道镜对胆系疾病的诊疗起重要作用 ,残石取出率达 98%。结论 纤维胆道镜的应用是诊治胆管残石和降低胆管残石发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宗军 彭小云 李晓渝 陈维庭关键词:纤维胆道镜 残石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后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0年12月行LTCBDE手术治疗的9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行LTCBDE手术治疗后56例行一期缝合(A组),42例行T管引流(B组)。记录术中和术后的临床指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肛门通气时间、术后输液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2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意外事件致死病例,手术均获成功。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低于B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CBDE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优于T管引流,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优先考虑的手术方案。 刘永国 彭小云 周玉庆关键词:一期缝合 T管引流 肝外胆管结石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处理 2006年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近4年来我科650例LC病例发生并发症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650例LC病例发生胆管损伤2例(外院转入1例),术后出血1例。结论:LC开展初期严格掌握LC适应证,良好显露Calot三角,可有效避免LC并发症的发生。 刘永国 彭小云 易付杰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临床确诊SAP患者61例,随机分为早期给予EN联合PN(EN+PN组)30例,给予单纯PN(PN组)31例。测量入院后第1、2、3、5、7、10、14天体质量指数(BMI),记录有无并发症,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及药品比重,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MI前3d变化不大,但第5、7、10、14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PN相比,EN联合PN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因消耗带来的体质量减轻,促进肠道蠕动,有效减少菌群异位导致的感染性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杨洪 谢晓 彭小云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BISAP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对危重型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BISAP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对危重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164例AP患者,其中轻型52例,中型76例,重型16例,危重型20例。比较不同分类AP的BISAP评分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同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预测危重型AP,并比较BISAP评分及血清胆碱酯酶联合诊断与单独应用的差异性。结果:随着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BISAP评分逐渐升高,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逐渐下降。4种AP患者的BISAP评分和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ISAP评分诊断危重型AP的AUC为0.881(95%CI:0.795~0.968),最佳截断值为2.5分,此时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79.2%,准确性为80.5%。血清胆碱酯酶诊断危重型AP的AUC为0.791(95%CI:0.668~0.914),最佳截断值为3 406 U/L,此时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74.3%,准确性为75.6%。通过logistic回归得出BISAP评分和血清胆碱酯酶回归模型,预测危重型AP的AUC为0.935(95%CI:0.892~0.978),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88.2%,准确性为89.0%。联合诊断的AUC面积大于BISAP评分或血清胆碱酯酶单独诊断的AUC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ISAP评分和血清胆碱酯酶均能较准确地诊断危重型AP,二者联合诊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胡晟 彭小云关键词:胰腺炎 胆碱酯酶 局部切除治疗壶腹部肿瘤的探讨 2009年 目的探讨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004年间9例壶腹部肿瘤患者行局部切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报告标本切缘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胆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7例,随访时间8—45个月,2例分别手术后11、20个月死于其它疾病;1例术后14个月复发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6/9)66%,2年生存率(4/9)44%。结论适应于肿瘤直径(2.0cm,无淋巴转移和局部浸润的壶腹部肿瘤,尤其对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李宗军 彭小云 胡晟关键词:壶腹部肿瘤 局部切除 十二指肠溃疡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4例分析 被引量:7 2000年 王涛 彭小云 陈维庭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 切除术 吻合口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