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焰
- 作品数:78 被引量:41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准确率分析
- 目的:了解我院椎弓根钉治疗脊柱侧凸患者置钉准确率;规范准确率评估的标准;了解不良置钉的具体情况,总结分析原因,以提高置钉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对2007至2011年间接受了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矫形融合术,且术后接受三维CT复...
- 彭焰黄东生
-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弓根钉准确率
- Nestin在人骨肉瘤中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探索骨肉瘤中Nestin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骨肉瘤病例30例,HE染色评估化疗反应性,免疫组化评估Nestin表达水平,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化疗反应性:良好17例,不佳13例。Nestin染色:强阳性24例,弱阳性5例,阴性1例。Nest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与化疗反应性及预后相关(P<0.05),Nestin表达高则化疗效果不佳,总生存率低。结论:人骨肉瘤中Nestin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预后相关,Nestin表达水平高则化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 杜开利彭焰张春强唐宏亮陈凌强王兵
- 关键词:骨肉瘤NESTIN干细胞预后化疗效果
- 颈椎管髓外硬膜下节细胞神经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08年
- 患者 女,51岁。凶左侧颈肩部渐进性疼痛伴左上肢疼痛、麻木15个月入院。初期左上肢疼痛、麻木不甚明显,中后期出现颈椎前屈、右旋受限伴左上肢明显放射痛、麻木,病程中无括约肌功能障碍。查体:颈椎生理弯曲变直,C4-5棘突间隙左侧压痛,左侧锁骨上区、三角肌区及上臂外侧痛、温觉减弱。四肢肌力、反射均正常,病理征(-)。
- 殷海东彭焰苏培强杜开利黄东生
- 关键词:节细胞神经瘤颈椎管髓外硬膜下文献复习左上肢疼痛括约肌功能障碍
- 腰椎术后切口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研究腰椎术后切口痛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5年7月本院腰椎术后出现切口痛的患者15例。[结果]11例通过保守治疗明显好转,其余4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提示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形成。[结论]腰椎术后切口痛是引起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容易误诊。其可能原因是切口神经纤维瘤形成,保守治疗或必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 张建发刘尚礼黄君君彭焰黄东生
- 关键词:切口痛腰椎术后综合征创伤性神经瘤
- USS器械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评估脊柱通用固定系统(USS)内固定器械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对34例病人采用USS前路或后路固定后植骨,其中胸腰椎骨折10例,椎体病损6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5例,脊柱侧凸3例,术后平均随访16.4个月。结果:X线片未见钉、钩松动,无断棒,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神经损伤,植骨均融合。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症改用椎弓根螺钉,余效果满意。结论:USS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内固定治疗。
- 黄东生徐义春刘尚礼马若凡沈慧勇李春海李卫平彭焰
- 关键词:脊柱外科手术内固定
- 两种椎体替代物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比较钛网融合器与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A组),12例各类颈椎疾病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比较两种椎体替代物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访6~20(15.4±4.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术前JOA评分:A组(8.40±0.96)分,B组(8.33±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A组(14.36±0.86)分,B组(14.8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自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组有6例出现钛网下沉,B组有1例出现人工椎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钛网融合器与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均有下沉的可能,且钛网融合器下沉率较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高,但两种椎体替代物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融合率,改善脊髓功能.
- 梁安靖张新亮彭焰杜开利黄东生
-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羟基磷灰石类人工椎体
- LAMP2A和MEF2D在增龄过程中大鼠髓核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在增龄过程中SD大鼠髓核组织中LAMP2A和MEF2D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12、24月龄SD大鼠各8只,建立青年大鼠组、中年大鼠组和老龄大鼠组模型,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中自噬体的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髓核组织中LAMP2A和MEF2D的表达.结果 不同年龄组大鼠髓核细胞中均有自噬体的表达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显示LAMP2A在3、12、24月龄组中均有表达(0.91±0.07、1.12±0.11、1.32±0.28和0.45±0.06、0.55±0.08、0.63±0.11),且在老龄组表达较青年组表达明显增高(P<0.01和P<0.05),在3、12、24月龄组中,RT-PCR和Western blot法亦显示MEF2D均有表达(0.66±0.10、0.55±0.08、0.52±0.08和0.46±0.03、0.43±0.02、0.41±0.04),且24月龄组表达明显较青年组低(P均<0.01).结论 自噬存在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活性的增加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展进程有关.LAMP2A介导的分子伴侣自噬性细胞死亡可能通过MEF2D进行调节.
- 叶伟梁安靖彭焰朱伟荣陈晋宸李春海黄东生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增龄
- 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83例单结构弯的AIS患者,年龄13.5~17岁,平均15.5岁。根据顶椎凹侧置钉种类不同分为:顶椎单轴向螺钉固定组(A组,38例)和多轴向螺钉固定组(B组,45例)。两组术前Cobb角、柔韧性、顶椎旋转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的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RAsag角矫正率),并根据CT上螺钉长轴与钉帽轴线的夹角大小和方向来判断B组顶椎钉口成角程度和方向。结果:两组Cobb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9%、68%,P>0.05),A组顶椎去旋转率高于B组(42%、34%,P<0.05)。术后CT证实B组的顶椎凹侧有37枚螺钉(82%)出现钉口成角(平均-13.5°)。结论:单轴向螺钉的顶椎去旋转率明显高于多轴向螺钉。对于单结构弯,在提高置钉准确性、后方结构充分松解的同时,顶椎凹侧应尽量选择单轴向螺钉固定。
- 黄东生殷海东苏培强彭焰叶伟梁安靖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腰部扭伤史者13例,合并脊柱隐裂1例,移行椎2例,有家族聚集倾向2例,无明确原因5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行人工髓核置换术1例,经皮穿刺抽吸术2例,单侧半椎板减压术4例,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16例。结果随访8个月~7年,平均2.1年。失访2例,优良率为90.5%(19/21),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者优良率为93.7%(15/16)。结论外伤、先天性畸形、遗传学因素和椎间盘退变等为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原因;主诉症状轻、体征重及X线检查常无异常是其特点;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宜行手术治疗,其中创伤较小的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为首选方法。
- 黄东生叶伟梁安靖李春海彭焰刘尚礼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病因手术治疗
- 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联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G-597-A、G-572-C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启动子G-597-A、G-572-C、G-174-C和5号外显子T15-A、C132-T位点的片段,直接测序法检测其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比较两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同时,利用MRI检测两组的椎间盘退变情况,并分析其中小于45岁者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疾病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启动子G-597-A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仅启动子G-572-C位点存在GG、CG和CC3种表型。但启动子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及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在汉族人中,IL-6基因仅存在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但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病变及其发病基础椎间盘退变并无关联。
- 叶伟黄东生刘尚礼丁悦彭焰胡宝山吕浩然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腰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