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赫
- 作品数:16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一种鳞翅目低龄幼虫的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种鳞翅目低龄幼虫的人工饲料,其由下列重量百分比成分制备而成:豆饼粉2.0-3.0%,玉米粉7.0-10.0%,啤酒酵母2.0-3.0%,番茄酱7.0-10.0%,蔗糖0.8-1.2%,琼脂1.2-1.4%,山...
- 张云慧张智程登发殷新田彭赫张方梅
- 文献传递
- 短时间高温处理对马铃薯甲虫存活的影响
-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世界著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对我国的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与高温的关系,以及为综合防治和检疫处理措施的实施等...
- 彭赫张云慧程登发李超孙京瑞
- 关键词:马铃薯甲虫存活率
- 一种旋幽夜蛾的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幽夜蛾的人工饲料,其由下列重量百分含量成分制备而成:琼脂0.8-1.2%,山梨酸0.06-0.09%,啤酒酵母1.8-2.8%,豆饼粉5.0-7.5%,玉米粉5.0-7.5%,番茄酱14-17%,复合维...
- 张云慧张智程登发殷新田张方梅彭赫
- 文献传递
- 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被引量:21
- 2013年
-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2012年,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张智张云慧姜玉英谢爱婷魏书军程登发蒋金炜张方梅彭赫
-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迁飞监测预警虫源
- 小麦新害虫-白眉野草螟2013年发生为害规律
-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 (Eversmann)]是2010年春季首次在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赵家村小麦田上发现的一种为害小麦的新害虫,近几年来,该虫不断蔓延扩散,并且为害情况加重.继2...
- 彭赫张云慧李祥瑞孙京瑞程登发
- 关键词:为害特点生活习性
- 温度和食料对白眉野草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下,设置系列恒定温度,用小麦作饲料,记录和分析不同温度下幼虫各龄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明确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设置温度25℃,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分别用小麦、玉米和人工饲料饲养,分析不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恒温(13~29℃)范围内,白眉野草螟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在恒温33℃,该虫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而死亡。不同食料饲养后,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顺序为取食小麦〈取食玉米〈取食人工饲料,尤其是1-3龄幼虫差异最为明显,取食小麦、玉米的4-6龄幼虫发育历期差异未到达显著水平,但显著低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结论】白眉野草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温度对其发育历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目前白眉野草螟发生危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为其最适宜寄主,室内条件下取食玉米也能完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制定白眉野草螟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危害区提供了理论数据,为田间种群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 张云慧彭赫张智李祥瑞刘勇王海英原国辉程登发
- 关键词:温度食料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
- 小麦害虫白眉野草螟的生长发育与防治研究
-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目前只在山东莱州和山西晋城局部暴发为害,并呈扩散蔓延之势,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从白眉野草螟的生物学、...
- 彭赫
- 关键词:生物学生态学
- 文献传递
- 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 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00、00:00—01:30、01:30—03:00、03:00—04:30和04:30—06:00。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迁入峰期,6月底本地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出,7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不同的迁飞期分别选择探照灯上出现的突增高峰日作为迁飞高峰期,进行单个晚上扑灯节律分析。划定单个晚上的扑灯高峰时段,把每个时段的诱虫量分别与当晚的时段平均诱虫量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诱虫量显著大于平均诱虫量的时段定为扑灯高峰时段。结果稻纵卷叶螟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但年度间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以第3代和第4代的诱集量最多。稻纵卷叶螟两年的扑灯节律具有稳定性,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迁飞个体的降落由于飞行力的差异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迁飞途中陆续不断地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时后半夜扑灯高峰较多,一般一晚上会有两个扑灯高峰,以01:00—03:00和03:00—05:00时段出现扑灯高峰频次较高;迁出期和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均主要集中在19:30—21:00和21:00—22:30时段。探照灯因能诱到高空至少500 m以内的昆虫种群,使得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与在传统诱虫灯下有所差别。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日落后大规模起飞,23:00—01: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短,飞�
- 齐会会张云慧王健彭赫张智程登发
-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
- 一种鳞翅目低龄幼虫的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种鳞翅目低龄幼虫的人工饲料,其由下列重量百分比成分制备而成:豆饼粉2.0-3.0%,玉米粉7.0-10.0%,啤酒酵母2.0-3.0%,番茄酱7.0-10.0%,蔗糖0.8-1.2%,琼脂1.2-1.4%,山...
- 张云慧张智程登发殷新田彭赫张方梅
- 文献传递
- 5种杀虫剂对白眉野草螟的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被引量:9
- 2013年
-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等地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由于对其生物学习性和防控技术缺少了解,致使当地小麦生产损失严重,对小麦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本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当前5种常用杀虫剂对其幼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辛硫磷的杀虫活性较高,LC50分别为0.39、1.75和10.75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0g/L毒死蜱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在施药7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分别为91%和90%,显著高于另外3种药剂,可作为防治白眉野草螟的首选药剂,施药方法建议在小麦返青前期灌根或播种前撒施毒土。
- 彭赫张云慧李祥瑞邹明江王海英程登发
- 关键词:化学防治毒力测定田间药效